春天来了
小蜜蜂也出来了
梨花、杏花、桃花都开了

农业银行无抵押贷款【观点】——书法的边界--书法唯新与杂耍--无穷的力量(2018年第36期)-书法报·书画天地

【观点】——书法的边界\书法唯新与杂耍\无穷的力量(2018年第36期)-书法报·书画天地
【观点】

书法的边界
□胡湛
创新是艺术家成功的标志,创新也是艺术演进必不可少的。创新需要探索、需要试验。创新有在传统基础上的累积演进,有在边缘另起炉灶的独辟蹊径。自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当代书法复兴以来,不断有大胆的探索者。但一些探索显然跨出了边界,成为转基因、转属性的非书法艺术,尤需予以警惕。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当代书法最初呈两大发展倾向。一类是挖掘传统,“追根问祖”,逐步形成以师法、传承、复兴传统经典为目标的传统派;另一类则是向西方看齐,也就是“热眼向洋”,积极接受消化西方文化艺术思想及手法,努力与西方现代艺术接轨,以实现所谓的书法现代化转型为目标,宣称是当代书法的现代派鬼谷尸经。前者往往被看作是守旧保守,后者则自我标榜和宣扬为紧随时代的创新黄飞珏。自然,在这两者之间,也有一些倾向于前或倾向于后的思潮学派。如倾向于前者的新文人书法、新古典主义,倾向于后者的学院派等。应该说有觉悟的艺术家无不有传承经典的担当和标领时代、高举创新旗帜的畅想与激情。艺术的演进往往是在诸因素的影响下客观理性地调和发展。如清代帖学碑学的发展,最后演变为碑帖互融的兼顾方式。改革开放新时期书法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显示,传统派与现代派,不但没有调和互化融汇,而且还呈现出更加强烈的背道而驰和分裂。
传统派在古代经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奥法重生,博大精深的传统书法,一次次把当代人吸引,传统经典的奥妙与魅力不断把当代人引向远古深邃的艺术妙境,在现代社会,人们以现代展馆展览、鉴赏等方式,用巨制条幅等形式的作品,试图尽可能实现传统经典的复兴。现代派则试图打破既往、背叛和摧毁传统,努力探索创造崭新的时代艺术风貌。
从文化审美思想依据看,传统派书法更多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支撑,现代派书法更多以西方现代文化艺术思潮为依据。传统书法讲究笔力、笔势,讲究含蓄、中实、饱满、遒丽,讲究形质与神采,讲究不激不厉、平淡天真、清静雅正,讲究文字内容与形式表现的统一。现代派书法则追求视觉刺激,弱化和抛弃汉字,追求所谓的纯抽象笔墨表现。诸如幕帐式字符《析世鉴》、团成堆的字球系列、不可读的汉字笔画组合、无文字笔墨的乱书,近来又冒出用针管喷墨的所谓“射书”“瞎书”等等。这些背离中国传统的所谓现代书法,其实质是西方现代美术对中国书法的侵蚀。西方文化是西方市场经济下自由主义社会的产物,在表层化的科学主义、分析主义的现代化表现中,具有很大程度的人性焦灼扭曲、功利主义、浮躁化倾向等弊端。在中国国力落后之际,西方文化曾以绝对的强势渗入,我国甚至以向西方看齐为现代化目标硅谷亮城,并希望能得到西方认可。而今当我们以雄强的身姿自立于世界之际李秀晶,以真正的民族文化艺术影响世界才是我们文化艺术复兴的真正路径金台铁路。中国书法的进步、创新,可以探索、可以试验、可以吸收古今中外的各种养分,但必须以中国传统书法为本体,书写的必须是汉字,审美追求应该是清雅、健康、高尚,而不是低俗、低级趣味网络天才。书法可以进行各种探索、试验,但不能突破底线,不能越过边界,否则其将不再是书法。
中国书法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应以中国书法的特性做展示、宣传、推广,而绝不是迎合、取媚于海外。在深谙中国传统经典书法之笔墨技法与意境之后,应从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增加我们的文化自信。对借鉴西方文化进行的低级趣味之江湖杂耍等应予以警惕。
书法唯新与杂耍
□李庶民
丑书、吼书、乱书、瞎书、拱书等等,新时期三十多年来,就见那么几个人反复瞎折腾。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在一片骂声中还在不停地瞎折腾呢?恐怕不单单是为了“创新”书法,喜欢西方“现代艺术”那么简单,因为有些言论,诸如“乱书通辽五中,书乱,是对书法中‘法’的治理性的扰乱与抗争”(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等等,已经是赤裸裸的对文化的破坏双关图。不管这些人编着什么故事,找来什么借口,打着什么旗号,其用心叵测则是显而易见的,“夫也不良,国人知之”(《诗经·陈风·墓门》)。
无视、轻视传统文化,矮化、丑化传统书法,不仅仅是一种错误的态度,更是一种严重的危害。那种对民族文化与民族艺术(包括书法)传统轻易否定的人,不是出于狂妄便是出于无知。画家王孟奇说:“在曾经辉煌地达到过极高文化精神境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面前,只要不是无知,那是任何人也张狂不起来的。”当代书坛一些人专以向传统书法发难为能事,把自己当作反传统的斗士,以“现代”“创新”为虎皮,不过是在遮掩自己的无知与无能,这其实是一种弱智、反智、反文化的表现,其结果只能是造成书法史链中节点的断裂,使书法史在承传的某个时间段内缺少核心价值观与审美观,扰乱主流或主干的有序发展,使书法艺术跌入到缺少民族凝聚力与时代创造性的泥淖之中,使某个时间段的历史过程成为一种浪费时间、消耗生命的闹剧。
历史进程中,最为聪明的艺术家则是崇敬而又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成规的那些人。王元军曾经撰文说:“‘创新’不是热闹的口号,是勇于接受历史的成就,而不是回避历史的难度……如果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我们很少能有谈‘创新’的资本,比起千年来的书法历史,我们这几十年会在前人的基础上走到何种地步还很难说。创新是一个很奢侈的问题……”
“创新”是一个很诱惑人的口号,书法在一些唯新时尚的狂想下,往往流于杂耍甚至污秽之途,对此我们应当心存警惕,因为“创新”的确是一个时尚、时髦、有着诱惑力的口号,而一些“新”品种的确又是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去取悦俗眼。然而,一些事物的发展变数往往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当初为了环境改善与经济效益而引进了国外的大米草、微甘菊、水葫芦等等,不料现在却成了环境杀手与经济黑洞,造成了严重的外来物种入侵,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便达上千亿元。故任何对未来变数的盲目乐观都为时过早,没有经历史验证的任何评估与推理,都只能是个未知数。如果说外来经济作物的入侵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所造成的损失还可以以钱来衡量的话,那么外来文化的入侵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所造成的损失则是无可估量的。我们可以从历史上汲取教训:一些民族如鲜卑、突厥、契丹、党项等都曾经很强大,甚至建立政权,如今却都消亡了,这种消亡并非是这些民族的后裔在肉体上被消灭了,而是其文化被汉文化消解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假如消亡了文体巨星,这个民族也随即消亡农业银行无抵押贷款。对前面提到的乱书等西辽帝国,有人便毫不掩饰地说:乱书是对传统书法的“消解”。在世界上告罄的意思,通过消解一个民族的固有文化而取而代之的事例很多,如今印地安、毛利等一些民族在被外来文化入侵后,已经消亡或正在走向消亡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殷鉴不远,王敏彤在夏之后。
“我与《书法报·书画天地》”征文
10年的坚守与砥砺, 3650个日日夜夜风雨兼程,只为一个梦想:今生今世与您长相伴……
无穷的力量
□陈连福
中国书法文化博大精深、浩瀚如海,从《书法报·书画天地》中可观传统书法精品,看现代名家力作,我们要不断地追求,才能学到知识。与《书法报·书画天地》相伴四年,它把我引进了正规的书法行列,每期报纸到手,我都如饥似渴,反复阅读,如登高山,步步迈进,我深知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需要有更多的知识积累和更多的时间付出。《书法报·书画天地》是我的精神食粮,使我有了无穷的力量,让我向前、再向前。
报纸“书理画论”版登载的每篇文章,说得透彻,教得明白,给了我不少理论指导。有些理论文章要求我们要严肃地对待书法,要继承传统,发扬光大,写好每一个字,而不是随心所欲,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书法知识万万不可缺少。
“展赛信息”栏目,为我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和锻炼的机会。2017年,我选择性地参加了5次全国书法竞赛,获得了二等奖两次、金奖两次,因一次选题不当,只获得了一个文化节的纪念奖。不论得奖与否,它都鞭策我要越战越勇。2018年,我选择参加了三次书法竞赛,两次获得金奖、一次获得一等奖。这些奖杯、奖证、奖品、以及现金奖励,是对我的鼓励和认可,也是我对《书法报·书画天地》这位“老师”的汇报。一份报纸到手,在学、在记、在理解、在收获。用更多的知识来武装自己是我的追求,如果你不看报,是真的无法想象每星期报纸到手时的喜悦心情的。学则进,不学则退,我爱《书法报·书画天地》,它是我的老师,它教我成为一名真正的书法人人造人19号。
预祝报纸在新的十年更加精彩金古武侠赋。
编辑部日志
(9月1日—9月7日)
周六
□执行主编兰干武、专题部副主任姜陈走进厦门市仙阁书画社进行交流。
周日
□浙江读者何昌廉一行来访。
周一
□收藏家朱煜良和第十一届中国重阳书画展泰宁赛区承办方负责人黄志旺来访,并与本报就进一步的合作进行商榷。
周二
□兰干武主持召开“老子与书画”座谈会,梁必文、李劲松、孟庆星、马春钢、江乐参与。
周四
□兰干武走访画家余信刚,并组稿。
(黄菲菲 整理)

聚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