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
小蜜蜂也出来了
梨花、杏花、桃花都开了

关咏荷主演的电视剧【观局】两篇“金里伦”文章,带你读懂中国经济“新境界”“新周期”-理论头条

【观局】两篇“金里伦”文章,带你读懂中国经济“新境界”“新周期”-理论头条

本周,《经济日报》在头版罕见刊发两篇署名金里伦的文章,8月21日的《三大鲜明特征开辟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以及8月25日的《全面客观看待经济形势新的变化——兼谈关于“新周期”的讨论》,聚焦经济热点,引发关注。今天,小理推进阅读这两篇重磅文章。


最近,经济界人士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有不同分析,也有不同说法。这是正常的。不过,全面客观地分析判断,则不可就“事”论“势”。对于经济新周期的讨论,亦应适当划分一些界限。
7月下旬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站在经济长周期和结构优化升级的角度,把握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保持头脑清醒和战略定力。这个会议精神很重要。
掌握经济工作主动权,更好谋划改革发展,不能不看大势。但在方法论上,则应该“取势”“明道”,然后再“精术”。也就是说,既要认清当前经济形势,还要从较长周期观察我国经济从哪里来、向哪里去,即所谓“明道”关咏荷主演的电视剧。
近一个时期黄明志骂林丹,“经济新常态”虽然已成为关键词,但其精髓何在正妹公社?如何消除一些误区、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仍需深入一步加以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诸多方面的变化,中央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其核心要义,不仅是片面追求增长速度行不通、高增长难以为继,更重要的是,过去许多年发展经济的老路子走不通了腊月羊,必须开辟新的发展路径。由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工作思想方法作出重大调整,提出新的发展理念,积极引导国民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几年,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经济工作的各项部署和一系列政策举措,都有较大调整和转变,我国经济由此走上了新路子、取得了新成绩。在此过程中,中央作出的重大判断、重大调整、重大决策,也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我国经济从新的道路上走来,又将向哪里去?现在越来越清晰的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沿着新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按照世界银行的定义,高收入经济体的人均国民收入,至少应达到12476美元。综合各方面情况,并做简要定量分析,可以这样说,未来三五年甚至于更长时间,我国经济保持6%至7%的增长,是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的。在此前提下,我国人均国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并达到1.2万多美元的水平,也比较有把握。
具体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我们要看速度,还要看结构、效益、质量,更要看经济运行背后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先看速度。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9%,比上年同期增幅提高0.2个百分点,表现好于预期。这表明,我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了稳中向好的态势。

再看企业效益和居民收益。今年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3.5%和22.7%,增速较上年全年分别上升8.6个和14.2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2元烦恼歌歌词,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全国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1056元誓要入刀山,增长9.6%。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开始提升、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加快、发展动能有序转换。其一,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分别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3.9和6.2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0%。
其二,作为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劳动生产率继续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约为49135元/人,扣除价格因素,比去年同期增长6.7%。产能利用率回升明显,其中,煤炭、钢铁产能利用率提升较为明显,相关产业利润高速增长。
其三,上半年新增长点和新动能对工业经济助推力加大,全国有近万家新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产,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6%,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7.6%。
其四,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近3年来,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8.8%、59.7%和64.6%,分别比投资贡献率高1.9个、18.1个和22.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4%,比投资高30.7个百分点。
其五,出口增长加快。上半年我国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0.9%,增幅较上年全年回升10.5个百分点。全国进出口总额增长19.6%,一举扭转过去两年连续下滑的局面。

其六,区域协调联动效应初步显现。“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深入实施,脱贫攻坚战成效明显,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取得新进展。
更加令人欣慰的是,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日益深入人心,政府和企业行为正在发生积极转变,促进了供求关系出现实质性变化,推动了市场信心逐步好转,经济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然而,一些外媒对我国经济形势的这些重要变化,或不够了解,或视而不见,依然将我们的经济增长说成是靠基础设施等投资拉动的。
经济分析和报道,通常应该用数字说话、应该用比较经济学的一些方法,否则就缺乏根据,就不能令人信服。
至于对经济新周期的讨论,我们赞同严谨的学术态度,赞同深入的调查研究,不赞同从概念到概念。同时,应该肯定学术性与新闻性的某些差别,适当划分一些界限,不能“打乱仗”。特别不赞同通过炒概念、炒说法,去吸引眼球,造成不良导向。
就当前经济工作而言,一方面,不能因为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就过高估计工作成效,甚至盲目乐观起来;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鲸媒体教育,经济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难点,就缺乏信心、缺乏勇气和责任担当。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全面、客观、冷静地看待我国经济形势新的变化。
当前,各地区各部门都应增强“四个意识”,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有关会议精神,深刻认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的战略意义,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习近平总书记经济建设重要论述紧密结合起来,是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所必需的理论思维和方法论。我们要认真研究蕴含其中的学理体系与思想逻辑,掌握好指导和引领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伟大实践的这把至关重要的“总钥匙”。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纵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重要论述,其突出特点就是立足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融通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紧扣当今世界与中国发展的时代课题,观照未来人类共同发展命运,以有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和学理思维闽清一中,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懈探索而形成的重要思想成果。其中最为鲜明的三大理论特征,就是继承性、创新性和面向未来的前瞻性,也由此开辟了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的继承性,集中体现为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破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构建起标本兼治的理论指导框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重要环节,决定着消费、分配和交换;但同时消费、分配和交换各环节又对生产起反作用。这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19世纪50年代后期西方爆发经济危机深刻总结基础上得出的重要论断。时至今日,无论对我国改革发展开心蒙太奇,还是对当今世界如何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后遗症,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从那时起,西方历次经济危机一再证明其制度因素的必然性。但迄今为止,按照西方经济学通行的实证分析原理,仍将其归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规律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而未能在生产这个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上找到解决供需资源结构性错配的治本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实践,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同时,他进一步强调,事实证明,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绝色罗刹。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用当今西方经济学通用的话语体系,巧妙地以“结构性”3个字精准划清与西方供给学派学说的本质区别,聚焦深化生产环节改革这一决定因素,对西方经济学依赖减税刺激供给的僵化思维完成了理论超越。

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的创新性,集中体现为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不断注入新的理论内涵
原理的适用性取决于条件的相适性,这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始终不能忘记的一条重要原则。
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伴随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潮流的推动,人类为满足生存需要而从事的物质资料生产能力与社会化大生产组织形式,已大大超出19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设定的理论内涵。按照马克思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相互关系原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朝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迈进洪荒凌霄录,绝对不能简单复制西方早期工业化的老路,而要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趋势,紧扣人类生存发展核心主题,在生产、消费、分配、交换这一经济发展循环体中,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注入新的理论内涵,使其始终保持“活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基础上,精辟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他说,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但核心在创新。抓住了创新,牛牧童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仅从其经济思想中所涉及的创新理念来看,不仅大大超出西方经济学创新理论的研究范畴,也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说的理论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创新,绝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市场、科技、组织、资源配置与企业家群体创新等具象层面,而是提升到决定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把创新推及至全局范畴,鲜明提出“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当前,全国上下持续推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是基于这一理论指导的伟大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面向未来的前瞻性,集中体现为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中国,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谋划人类前途命运的共享共赢新格局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各国谋划发展无法回避的时代潮流,中国也不可能置身事外。然而,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人类命运面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严峻挑战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救世主”,不足以把人类从发展困扰中拯救出来。同样,任何一个国家也无法在全世界的经济挑战面前成为一枝独秀的“赢家”。只有弥合分歧、包容合作,让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共同应对人类发展面临的挑战,才是唯一正确的抉择。
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崇高目标陈孝天,提出“一带一路”建设重大倡议,超越西方经济学以资源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理论,前瞻性地提出各国平等参与,“共商、共建、共享”,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新构想,旋即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与广泛支持。
深入分析“一带一路”建设的思想内涵,可以清晰发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诸环节原理的应用与实践,已经超出一国或单一经济体范畴,被创造性地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之中,并构成引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新的学理脉络。概括地讲,就是以主动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为起点,在生产环节,汇聚打破各国发展瓶颈的合力,在国际范围持续扩大有效供给;在消费环节,努力实现全球经济发展成果的各国共享,不断缩小各国之间发展差距;在分配环节,超越狭义的理论内涵,着眼于从广义的范畴推进国际资源整合,在全球更大范围实现经济要素和发展资源合理配置,突破各国单独发展的局限;在交换环节,把互联互通作为面向全球提供的最大公共产品,致力于构建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的开放包容合作平台,为各方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公平交易空间,朝着打造休戚与共、利益相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高目标不懈前行。目前,这一源于中国、面向世界的恢弘愿景,在各国共同参与努力下,正一步步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现实,并持续释放“一加一大于二”的显著效果。可以自信地讲,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中蕴含的心系人类前途命运的崇高境界,闪光之处正在于此。
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系列重要论述,既要认清和搞懂其深刻的学理内涵,更要体会和遵循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思想逻辑。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吸收、简单套用,更不是否定和排斥人类其他一切优秀思想成果,而是立足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原理和方法,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文明一切积极成果融会贯通,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和人类的共同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向内看,也要向外看陈诺仪,不能盲目排斥他国发展模式梵高传,要充分尊重各国人民的道路选择,在相互包容与共商、共建、共享基础上,积极推动人类多元文明共同繁荣。只有始终坚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理论自信,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才能真正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走向繁荣,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行稳致远。
资料来源:经济日报
温馨提示
※ 荟萃思想精华,云集评论名家,更多评论理论精粹、话题互动,敬请下载理论头条客户端。
@版权声明
2017
◎本公众号内容注明原创内容,系理论头条原创作品,版权归理论头条作者所有。若要转载,请在后台留言发起授权申请,获得明确授权认证之后,方可转载发布。否则视为侵犯版权。
主编:单士兵
责编:程正龙
聚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