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
小蜜蜂也出来了
梨花、杏花、桃花都开了

段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完人”,怎么个“完”法?兼论东吴(苏州)大学校训的来龙去脉-科学基督徒

段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完人”,怎么个“完”法?兼论东吴(苏州)大学校训的来龙去脉-科学基督徒

段曦近年来,苏州大学异军突起,在国际和国内诸多评价体系中的排名稳步上升,引起专业人士和普通民众的关注。前几天又有材料与化学部郎建平教授获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的消息,成为苏州大学系统自己培养的又一名院士,势必为苏州大学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苏州大学现用的中文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也逐步进入更多人的视野。这一校训沿用自其前身即1949年前的老东吴大学;于1950年在台北复校的现台湾东吴大学也继续使用这幅对联作为校训。由于其特定的历史印记(比如与孙中山、蒋介石的关联)和精神内涵,该对联之前也时常被提起、引用、甚至著文分析【1-5】。遗憾的是,无论是在正式出版的刊物或杂志,抑或在迅速发展的自媒体平台,对于该对联的起源及其成为东吴大学校训的过程,都有一些并不准确甚至以讹传讹的说法。我们综合分析现存的各种证据,试图还原这一对联或校训的原貌。
一、关于该副对联的起源
目前比较肯定的说法是,该对联最初是由蒋介石在1923年1月7日游览福建鼓山(有误传为鼓浪屿)时,看到石刻的“天地正气”后有感而发,拓展为对联。据《蒋介石日记(1915-1949)》【6】记载,1923年1月7日,他写道:“又自总部往鼓山,见石壁新镌‘天地正气’四字(图1),乃足成联语曰:‘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少憩水云亭,指谓游侣曰:‘吾能于亭后小筑三椽,隐居自适,斯愿足矣。’其余如考亭、喝水岩诸胜,降龙、达摩、吕仙诸洞,再至之至,极依恋盘桓之乐。在涌泉寺,与至濡毫,挥‘其介如石’四字(图2),乃付衲勒诸石,置更衣亭西,以留纪念。”该段日记中所记第二块石,因其明显的“蒋家王朝”痕迹,在两岸政治高度对立期间曾被破坏,但后来根据史料进行了复原;第一块石刻未见类似遭遇报道。现在鼓山仍存的两块石刻,与蒋介石日记相符。

图1.鼓山石壁“天地正气”刻字。引自网文“七亭七里路”【7】。
图2. 蒋介石在鼓山题字。该题字原版于1961年被毁,本图所示是2010年根据史料在原石上重新整修过的题刻(引自老猫侠yz的博客【8】)。
二、关于该对联的正式成联
上文证实了蒋介石最早将“天地正气”扩展成联,但具体当时是他自己心中暗想推敲成联,抑或记录在某处,均未可考证。蒋公在游鼓山半个月后的1月20日的日记中则写道【6】:“总理任许崇智为粤军总司令,胡汉民为广东省省长。总理汇赠(银贰千元)赆金。余以自撰联句乞总理书之,总理又为书礼运语,与陈其美集赠余句乃悬之座右。”虽然蒋公日记未指明孙中山为他写了哪些联,但本文讨论的对联显然是其中之一(图3)。证据主要来自除该对联的大楷立轴外,孙中山在信纸上为蒋公写的几副对联的中楷联幅(图4),现在这些对联一并陈列在台北中正纪念堂内。有意思的是,在中楷版中,这幅对联上下联中比其1月7日日记所记多了一个“之”字,想必孙、蒋两位当时曾对蒋公提出的五言联进行了讨论,为了与另外两幅中楷联中的“之处”、“之时”和“之上”、“之中”匹配,而在中楷版中使用了六言格式,而在大楷版中保留了五言形式。

图3.陈列于台北市中正纪念堂内的大楷对联。同时展出的是蒋介石穿过的衣帽,其中黑色大氅后面的墙上,贴着一张提示,标明该对联为复制品。(苏州老王摄)。

图4.陈列于台北市中正纪念堂内的中楷连幅对联。注意在此版本中,孙文称蒋公为“介石老弟”,而在大轴中为“介石吾弟”。(苏州老王摄)。
三、该对联的流传及成为东吴大学校训
蒋公从孙中山讨来的对联,当是一直挂在家里或办公室。在人物传记《张学良家事》中曾经写道,1930年11月,张学良来南京列席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会后携妻子于凤至访问蒋家,与蒋介石夫妇和宋霭龄一起合影,背景就是孙中山写的这副对联(图5)。可以想像,蒋介石本人作为该副对联的原创作者,特别偏爱此联;他作为当时的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也时常需要题词;特别在一个爱好口号和标语的社会,因此,该联的流行似乎成为必然。网络上也可在不同资料平台上存有若干落款为蒋中正题赠他人的对联(如图6,图7)。但其他地方或来源的这副对联,相信很多与蒋公并无直接关系,只是单方面引用并自行书写而已。下面仅从几个侧面,来看这副对联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图5.蒋介石夫妇与张学良夫妇的合影(从左至右为张学良、于凤至、宋霭龄、宋美龄、蒋介石)。引自“人民网”【9】

图6.蒋介石赠与真夫(即张镇,黄埔军校一期学员)的对联。引自“博宝拍卖网”【10】。

图7.蒋介石赠与“清源同志”的对联。引自“雅昌拍卖”网【11】。
1.对联如何成为东吴大学校训?
1927年十月,杨永清接受东吴大学董事会邀请,赴任东吴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在清华大学校史馆保存的杨永清自传简史中【12】写道:“1929年春,杨永清决定‘自本年度起,东吴正式文凭,概用中文’。接着又增添中文校训,校政部通过决议说:‘议决接受杨校长奉献本校之中文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中文校训为孙中山先生1923年写给蒋介石的联句。此后,学校各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和院长、系主任则由本国教授担任,8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核准东吴大学在国民政府注册立案。” 因此认定杨永清最初提出将该联作为东吴大学中文校训,不存在任何疑问。
但是,杨永清在什么场合下或出于何种考虑决定将该联提出作为东吴大学向国民政府教育部注册使用的中文校训,却并不清楚。最为流行或貌似合理合情的说法是因为蒋介石的义子蒋纬国在东吴大学读书,蒋介石便将此联赠与杨永清作为东吴校训,甚至有人还提出是杨永清当面主动向蒋介石要求将该对联作为校训。其实这两种可能性都很小。第一,蒋纬国是1928年进入位于苏州市的东吴大学附属一中,时年12周岁。该中学是当时东吴大学的三所附属中学之一,另外两所分别位于现上海和浙江湖州。此时蒋介石刚于1927年末与宋美玲新婚,蒋纬国由姚冶诚照看,实际上是隐居在苏州(现十全街南园宾馆仍有姚蒋故居)。蒋纬国1934年中学毕业才进入东吴大学本科学习。其次,东吴大学是由美国监理会差会创办的私立学校,虽然当时正在兴起收回教育权的运动,但整个中国内部却处于各方混战或混乱之中。蒋介石于1927年成立南京国民政府,而杨永清在1927年10月底履任东吴大学校长,不知二者是否真有机会打过交道。至少,在杨永清自传简史中,他没有提到过在1927-1929年间见过蒋介石(但他提到了他1947年5月间被蒋介石召见的情景)。所以,我们认为最合理的设想,是杨永清从其他途径得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这一蒋氏对联,并出于某种考虑提议用它作中文校训。
个人认为,关于对联成为东吴大学校训的可能错误解读的原因之一,是基于牵强解释“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与其原英文校训“Unto a Full-grown Man”的关联。事实上,原英文校训Unto A Full-grown Man来自《圣经》以弗所书第四章13节,其完整含义为“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结合其前后文,即便抛开与基督教信仰相关的含义(即“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此处的full-grown man是指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成年人,是对应于容易受人诡计欺骗、随世俗潮流飘来飘去的“小孩子”。可以说,该英文校训非常切合西方教育的宗旨,又十分朴素、简练、接地气。但反观中文意境中的“完人”,无论作为固定词组,还是那些讨论该对联的文章所意指的对象,都是指“完美的人”或“完全的人”,尤其是那些所谓才能、道德上“完美”的人,甚至是所谓“圣人”。杨永清本人作为牧师的后代(杨永清的父亲杨维翰为东吴大学西侧隔壁博习医学堂的毕业生,早年行医,后来专司牧师一职)和信仰坚固的基督徒,必深知这句英文校训的实际意义。杨永清在校任职期间,带领过主日信息,并且出过专著论述基督教对中国影响;1940年代滞留美国期间则主要在教会机构服事,所以个人相信他也必定理解在原来英文校训的语境下,是不可能有所谓“完人”的;因为基督教《圣经》中明确写着“世人都犯了罪”、“没有义人,连一个都没有”,因此世上自古至今根本没有所谓的“完人”。中国古语所言“人无完人”并非出于自谦,也非为了作老好人,而是对人性的观察。扎根于基督教信仰的东吴大学,其教育目的绝对不是要培养“完人”,而是要培养“长大的成人”。因此,假若因为full-grown man与“完人”的表面意思一致而断言杨永清选用该对联匹配原英文对联,略显武断。总之,把现在赋予苏州大学中文校训的意思,说成是原来东吴大学创立之初的教育目的,是不合宜的,也是没有资料支持的。笔者个人倾向于认为,杨永清选用这幅对联作为东吴大学校训,可能更多地是为了迎合当时的氛围,单纯地找一个中文校训,而非为了准确体现原来英文校训的精髓。更何况,英文校训根本没有“天地”和“正气”的影子。但因为这二者都在蒋公对联中,也就借入了东吴大学的中文校训中。因此可以准确地说:该中文校训并非由英文校训意译而来,二者其实貌合神离。郭华荣先生也曾探究该对联作为东吴校训的历史【2】,他在新浪微博“诗联书法豆万龙的博客”上发表的博文【13】,颇具代表性,但存在可商榷的地方。他在引述了公认的蒋介石鼓山见字撰联故事后,转而说到:“但2013年第二期《炎黄春秋》杂志盛芸所写《法学家盛振为先生晚年的思考》一文【14】,明确写道:‘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是东吴大学的校训,由首任华人校长杨永清博士根据原英文校训意译而来。这条校训特别适合于法学院,因为法律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良心,这就是‘养天地正气’,而自觉遵守法律则是一个自制和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过程,这就是‘法古今完人’。法学家盛振为(1900—1997),美国西北大学博士,1927年回国后任东吴大学法律学院教务长、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至1950年,曾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上面所述‘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一联的来历该是准确无误的。”很显然,郭荣华在此博文中因对盛振为的权威的盲信而附和了一种常见但可能偏差的观点。随后,“胶东大钊的博客”于9月3日【15】、刘太品于12.12日在“中国楹联论坛”网站【16】分别转载了上述带有盛氏牵强说法的博文。
2.该对联在蒋统大陆时期的影响
由于蒋介石在国民党中的地位,在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该对联的影响可以想象。如后详述,该对联是中国现代历史上著名的黄埔军校的“镇校之宝”。除此之外,该对联出现的另外一个重要场合是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准备抗战讲话,当时用作主席台的石柱上书着“养天地正气、成古今完人”10个大字(图8)。另据零星的回忆文章,当时很多单位、公共活动都使用该幅对联作为装饰性的标志或标语。比如陈华东先生在其“对一撰句由来的求索”一文【5】中,提及其“抗战胜利后的翌年”“在南京对岸的家乡一所几近五十载的初中”,“当时学校大礼堂的正门两侧就有这样一副又大又醒目的楹联”。另据冷培榆“八百壮士后来的悲喜录”【17】一文记载,其中一位叫杨德馀的壮士,在逃亡途中看到“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对联,遂改名叫杨养正。根据“儒雅睿智事成博士的博客”,蒋介石还在家乡创办过一所中学(即浙江奉化溪口武岭学校)并一直担任校长,直至迁台;当时该校大礼堂内讲台上即挂着“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楹联【18】。有意思的是,图9所示的这张照片,站在蒋公画像和这副对联前的这位穿制服的先生,在不同的网络版本中分别被判定是陕西临潼法官【19】或县长【20】,或者淮海战役期间的国民党军官【21】。

图8.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抗战讲话时主席台的楼柱上张贴该对联。引自“天木(数字)历史博物部”网【22】

图9.在蒋公和对联前“摆拍”的制服人员(引自网络)。
除上述蒋统大陆时期的有图有真相的历史事件外,该对联还出现在近年拍摄的多部影视或文学作品中。比如,在连续剧《正者无敌》第34集中,汤恩伯的办公桌正后是蒋介石画像,两侧为该对联(图10),不过正如“白雉山-少不如人今老矣的博客”【23】指出的,剧中把该对联上下联贴反了。又如小说《建国大业》原著第四章【24】,曾有如下表述(但电影剧本和电影中未出现):“(1948年)10月6日上午,‘重庆号’到达了渤海湾里离锦西很近的葫芦岛,蒋介石一行上了岛,乘车来到国民党第五十四军司令部。司令部会议室会议桌旁坐满了国民党当地驻军的团以上军官。会议桌顶头的墙壁上挂着锦州地区的军事地图,两边挂着‘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对联,蒋介石看了看对联,满意地点点头,然后坐在首席的椅子上…”。在《黄埔恩怨:学生林彪打得校长蒋介石落泪》一文【25】中,则写道:“下午十三时,在葫芦岛上的第五十四军军部,蒋介石召集高级将领会议。进入军部的时候,看见墙上挂着阙汉骞军长写的一副对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蒋介石哼了一声,没人知道他是什么意思。”在2017年热播的反腐题材剧《人民的名义》的主人公,也借用这幅对联表明其个人职业信仰(图10a)。

图10.电视剧照(截图),显示汤恩伯办公室悬挂蒋介石画像和该副对联。比照对联常识,该剧中将上、下联贴反了【23】。

图10a 《人民的名义》第44集带字幕剧照截图。
在如今的大陆,除了作为苏州大学校训外,只有一些带有历史痕迹的地方,可以看见这幅对联的踪影。比如建于1945年的湖南龙潭战役烈士陵园,其牌楼上刻着这副对联,甚至其上青天白日“国徽”仍在讲述着当年的故事(图11)。在其他的地方,则已很少被使用。

图11.龙潭抗日阵亡将士陵园(湖南省溆浦县龙潭镇)。引自百度百科“龙潭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3.该联在台湾的影响
蒋介石于1949年迁往台湾后,除了1950年在台北复校的东吴大学(图12)继续以该副对联作为校训外,它还继续在其他场所被流传、使用,直至如今。比如黄埔军校在台复校后,其操场检阅台上国父画像两侧,悬挂的正是该对联(图13)。可以说,黄埔军校自其诞生,就已与这副对联相随了。而与蒋介石关系至为复杂的张学良将军,迁台后在其住所门柱上,也刻着这副对联(图14)【26】,只是不知此时的张学良先生看着这副对联,是否想起了1930年曾在同一副对联下与蒋公的合影(图5)。该对联不但曾在蒋介石驻台期间留下种种痕迹(图15,图16),时至今日,仍继续被使用。201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台湾“考试院”制作了孙中山铜像,安放在考试院办公楼大厅内,两旁同样毫无意外的配着这副当年写给蒋介石的对联(图17)。

图12.台湾东吴大学校徽上及其行政楼(宠惠堂)大厅内两侧墙壁的该副对联(苏州老王摄)。

图13.台湾现陆军军官学校操场阅兵台上孙中山画像两侧该对联。图示2015年9月3日,参加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陆军军官学校纪念仪式主席台上(可见该对联的部分)。引自凤凰视频【27】
图14. 台湾清泉,张学良所居处竹制大门,横批“顶天立地”,对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引自“趣历史,张学良囚居期间与赵四小姐相濡以沫的罕见照片”【26】

图15.台湾高雄新化县建于1924年的武德殿,曾被消防队征用。图中上联“养天地正气”仍依稀可辨。引自“休休居散记”【28】

图16.金门金沙镇某地标语。引自“地球上的火星人”的博客“野地旅0057:金门之军事标语篇(金门县)”【29】

图17. 台湾“考试院”2011年1月6日举行孙中山铜像揭幕典礼。引自凤凰资讯【30】
四、两点存疑
尽管该联的来龙去脉已经比较清楚,但关于本联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关联甚至对联本身的若干疑问,仍需怀着求实求是的态度进行考证。
1.本联与黄埔军校的关系
由于黄埔军校(通用英文名称WhampoaMilitary Academy)在中国近代史中的特殊地位,关于黄埔军校开学典礼的话题常被提及。在不少的出版物或访谈中,常被提到的一个细节是在黄埔军校于1924年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时,“主席台正中央挂着校训‘亲爱精诚’,两旁又一副对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黄埔传奇》第一章,到黄埔去【31】)。而在李守鹏等所著《孙中山全传》第六章也提到开学典礼时的这个“主席台”及其横幅和对联【32】,只是不知创作者是否经过对其他实物资料的考察,抑或引用其他资料。“蒋介石日记”当日记录如下:“陆军军官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学生四百九十九人。上午八时,总理偕夫人宋庆龄女士莅止,我与党代表廖仲恺率全体员生恭迓。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胡汉民、汪兆铭、林森、张继等,外交总长伍朝枢,大本营军政部长程潜,粤军总司令许崇智,湘军总司令谭延闿、滇军总司令杨希闵,西路讨贼军总军司令刘震寰等,广州市党部执行委员孙科、吴铁城等毕集。九时,总理讲话。十一时,请党旗、校旗就位,次请总理主席,奏国乐,唱校歌、国民革命歌。胡汉民宣读总理训词,我施勖勉词,汪兆铭代表中央党部致祝词,来宾演说。下午三时,大操场阅兵,总教官何应钦指挥之。五时礼毕【33】。”遗憾的是,目前从我们在各种媒体找到的关于当日典礼的影像和图片,只有一张照片显示孙中山当时站立的台上确有“亲爱忠诚”的横幅(图18),两侧则未能入镜。因此对其两侧是否真有对联,以及若确有对联,是谁所书,值得进一步考证。

图18.黄埔军校开学典礼时主席台(部分),示“亲爱精诚”(繁体字)横幅。引自【34】
2.孙书对联原版与其余各版的关系
由于孙中山和蒋介石特殊的历史地位,二人的书法作品在书法界也颇受关注。很显然,当年孙中山为蒋介石亲书的对联,应该持于蒋公手中,特别是该联前有题头(介石吾弟撰句属书),后署日期、名和印章,应为正版的标志。至于蒋介石和其他人各自书写的对联,若有款有识,倒也无妨。目前的问题是,在1923年1月蒋介石撰得此联并请孙中山题写后,直至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逝世期间,孙中山是否只为蒋介石写了一份该联?以及孙中山是否在其他情景下、或为其他人题写过此联?网上曾有关于陈耀衢的贴文(【史海】孙中山墨宝赠潮人)写道:“1924年,孙中山先生曾亲笔驰书,称赞陈耀衢‘热心党务,迭次讨贼,卓著勋劳,操算建筹,慨助巨款,崇德令誉,久已远近昭彰矣’,并希望陈耀衢‘今后党务之策划与饷项之建筹,仍请继续努力。’孙中山还亲题一联赠陈耀衢:‘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35】假如此说为真,说明孙中山书写的该副对联确实还有其他版本,有待挖掘。
现在为了各种展览的需要,依照原蒋介石手中的对联原版进行过复制和扩散,可以理解。比如现陈列在台北中正纪念堂的该副对联就直接标明为复制品(图3)。在浙江溪口有蒋介石曾经的别墅【36】,其办公室内陈列的该副对联(图19),显然也是复制的,而且与原版差距明显(比如孙中山印章的位置),想必也是别墅管理单位根据可靠资料进行复制的。但不知蒋介石当时是否曾将自己手中的原版进行复制后,使用或散发过。在网络上有一篇名为《索赠》的小小说【37】,“提及”蒋介石将所藏的孙书对联加题后盖章后(图20)转赠给关麟征(字雨东)。我们虽然未能联系到该小说的最初创作者进行求证,但实在难以想象蒋介石会将如此重要的一副对联原件送与别人。所以,更可能的情况可以根据常理判定为书法爱好者在同一幅作品中同时高仿复制了孙中山和蒋介石两位名人的字、印,并据此撰写了该小说。

图19.蒋介石溪口别墅办公室内该副对联陈设。引自金竹湾的“蒋介石故乡溪口一日游”游记【36】

图20.一幅据称由孙中山转赠给关麟征(雨东)的对联。引自【37】
五、结语
全面梳理“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这一副对联的来龙、去脉和影响,是为了尽力还原历史真相,归正其本身所含的价值,也可防止更多的谬误掺进各种信息平台。毕竟,掌握错误的知识,有时比没有知识更令人遗憾。对这幅经历近百年世代变迁的对联,但愿人们能够拨开其上的政治迷雾,显露出其本质的光彩和力量,带给更多人激励与祝福。
参考文献
1.杨铭,吴竞。东吴大学校训的由来及其演变。苏州杂志,2003年第3期,68-70页
2.郭华荣。“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被众多名人“劫持”的一副名联。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13年第10期,14-15页
3.严妍。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从苏州大学校训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现代传承。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104-106页
4.王渝生。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我国第一所民办大学雄踞东吴苏州。中国科技教育,2011年第9期,76-77页
5.陈华东。对一撰句由来的求索。书屋,2011年第四期,48-50页
6.
7.
8. 原创摄影】蒋介石遗留在福州鼓山的三处遗迹。
9.
10.
11.
12.
13.
14.盛芸。法学家盛振为先生晚年的思考。炎黄春秋,2013年第2期,70-75页
15.
16.
17.冷培榆。“八百壮士”后来的悲喜录。文史春秋,2005年第9期,36-39页
18.
19.
20.
21.
22.
23.
24.
25.IDO社区,
26.
27.
28.新化武德殿
29.
30.
31.
32.李守鹏,汪鹏生,倪三好。孙中山全传,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504页。
33.
34.
35.
36.
37.

聚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