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
小蜜蜂也出来了
梨花、杏花、桃花都开了

崔健歌曲【能海上师】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2)-佛祖拈花

【能海上师】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2)-佛祖拈花

第三讲 七月廿七日
次一颂,赞天亲一类作释者。“根”谓大般若经、现证庄严论、三智八法。“支”谓七十义、六百六十余法相。“行”谓次第行法,“义”谓论之义相、义理。“以自胜解”者,狮子贤疏,依经解经,依论解论。天亲不然。不依般若经及现证庄严论,而以自所得心要为主。依对法无常苦空等义,是般若会上教不退菩萨已超过者。又依唯识法相,不定依般若理路,故与经义有冲突处。“是处内识之所知”者,“是处”既是处非处之义。“内识之所知”,即唯识见。依自智慧抉择能开正见,故龙树四依说依智不依识,谓依般若脱自知见,依唯识即未见般若也。其好处在“依净解脱”,即依四阿含三学次第徐婉婷,路线不错,与般若合。
次一颂,赞陇补一类作释者。陇补为此派之名,意多不翻。此派多依四圣种十二头陀艰苦修行,唯依某一师承修般若总相以自求解脱。由专一决定修而开悟,略似中国禅宗。内中复有多派别。佛在世时,已夺此类修行者。头陀行住世,正法住世。但讲理论不修行总裁你好大,故不易见道,而此派又偏重修行,于此经论,未细研寻,唯凭自修证知见立说,虽云离二边住中道,然未依大般若经详细抉择中观,执有中道,即落一边。
大般若之“中”,离二边而显,非实有“中”。中是解脱二边之法,解脱已变态辣椒,法亦不要。故般若经中道亦扫。二边是对法,“住中”从小乘对法出。般若甚深对法,并“住中”亦扫除。大毗婆沙序释对法,义与取般若通。此派依此起慧行,不依教相,亦不依无著天亲行法次第。
次一颂,赞第四类作者。“解脱类”亦称净名派或大名派傅玉书,于佛法有坚固信心,智慧福报皆大,故于佛法中有清净名称。此派亦自称自解脱。彼于法不定依经论“寻求”,于出家犹豫顾虑,不能受持严密清净解脱行,但随自思想学修著作,不能严守佛法绳墨,故称自在解脱。其所著作,文字好,能引初学坂下麻衣,甚为流行,但义理浅,不如狮子贤之深厚。此解脱类等,虽非完全依般若经,然亦弘扬般若,光显佛法,故亦称之为善巧者。
【狮子贤义疏】:如是善巧作光明,真实深隐未得获,本论始终根本见,谁能获得甚稀有。是中最极难得者,此甚深道根本见,大觉于此成自在,诸善巧者分别明。崔健歌曲本体一切清净者,别无行境与功德,最后成就为自他,利益乐欲生欢愉。
【清凉记】:但于般若经及现证庄严论之真实要义,甚深隐微之见,圆满心要之作法,未能获得。
“根本见”有二,谓始终根本见及甚深根本见。前者谓广般若藁城一中,后者谓深般若。始终者,始自发心,终至成佛,亦包括中间诸道次第。论之前后所说,经之前后所说,论之与经,俱应合参,始能建立始终根本见。由法性修,法性与自性合,始能证法身。自性身唯是法空,唯在甚深般若上求,不依五分法身,修行无从下手也。此理余经罕说,唯般若经详细宣说,且有极细次第,故为甚奇稀有也。天亲以下,多依余经论,虽亦明次第,而有部分未全,非般若经道路也。
“是中最极难得者,此甚深道根本见”。论说有三种难道:(一)、不变,有大智慧,大决心,决定能行。(二)、无智无得而能于空中修行强臣环伺,虽无间修行而能扫除一切相,无众生可度而度生不息,无佛道可成而修行不倦。藏译心经、无智亦无得之后有“亦无不得”一句,实不可少。如纸卷久自能成卷,如诸技艺久习自娴,依修行成就,法性自尔。若执有所得,即是有我,即不能得,无得始能得也。
(三)、有障能断,有方便善巧,能忍耐渡过。本论大乘修道不退转相有八种甚深法:一、生。般若从始终次第生。二、灭。灭所对治我执烦恼、戒相违品。三、真如。一般解真如,玄之又玄。或曰:见面即识。不识之人,见面亦不识。五台山住之人,日日见文殊,亦不识也。真如、即是真能如法修行。应生圣道,如法令生;应灭有漏,如法令灭也。四、正智。即与真如合之正知见。五、智。正智与真如合。六、行。临事能所行与正智合。七、平等。智行双运,通达教理与依教修行,无偏重偏轻。八、无二。如水合水,正智与真如不二,心境不二,即离二边之平等智。
如是甚深见,才是大般若。随时在应生应灭上检查,即是修行入手也。甚深根本见从始终根本见次第修出,诸佛皆由此二根本见而成自在,弥勒、文殊、龙树、无著、诸善巧者之所发明。七十义等一一法中皆具此二根本见,一一不能缺略。如造屋者我是何塞,一处不坚实,全屋皆可倾坏也。“清净”者,谓经论本体离诸过失。“境”谓法相义理,“行”谓行法。狮子贤自言,作疏仅为通经论之义,自于论义法相法行,无所增减,亦不希求功德。不增减之理,宗喀巴大师极注重,著作希依本经论之义,不自出主意。末二句,明作此疏为利益自他学般若者。为自利益者,备自记忆也。故本疏文特简略。
第四讲
七月廿九日
第五讲
七月廿九日
甚深根本见,即在始终根本见之内。七十义各具二种根本见。不达此理者,将法相法性割裂为二,故有所谓义学沙门与闇证等。大般若明一一法相之后,随即扫除一一法相。随法相而悟明法空无我,会通深道究竟,故其义丰富。此甚难得之义,唯佛能完全自在。余诸善巧者所造之论,即分别有所偏重。
现证庄严论表多遮少,由始终法相次第显明甚深根本见,依法相明法空。中观论全是遮诠,其义甚深。依庄严尚难入,故月称又作入中论。大般若亦有遮亦有表,而遮义隐微,故龙树总摄般若遮义作中观论。庄严摄了不了义,中观唯是了义。般若、庄严、中观、合之则成全套。若以为由破法相即能入中观,是未达般若本义也。
【狮子贤义疏】:圣慈氏说,坚稳之自行,及随顺炽然利他之教者,谓由各各自明之慧能不忆江南,依止般若波罗蜜多经所有至极之教,是将来能得一切妙善主要之因也。如此所云,应作决定摄持,则馀佛母广大功德宝蕴,莫不容易出生,且于无量事义生住趣入之处,所作徒涉之点,能生超举甚大之智明。是故初始于母经功德如何,如其所作名诠,先行赞颂、顶礼、皈依。
【清凉记】:次长行“圣慈氏说”云等一段是论总义,亦是般若总义,亦是狮子贤自于论义之总序。“教”者,即是般若经、庄严论、八品、七十义、六百六十馀法相皆摄,总相即是自他二利之次第极品鉴定师。自利与利他,何者应先作,有大决择。实则不能分割,利他即由坚稳之自行中出也。自利利他,集异门论有四句料简:一、有自利无利他,二、有利他无自利,三、有自利有利他,四、无自利无利他。
问:“云何补特伽罗有自利行亦有利他行?”答:“如世尊说,比丘当知,世有一类补特伽罗,自于诸善法有速谛察忍(四谛十六行观等),彼于诸法(三学等),为知义(法相)故,为知法(次第)故,精勤修习法随法行,和敬行(修六和敬),随法行(于僧团中不违僧制)。(以上自利)。
言词调善,语句圆满,亦成就上首语(为他示导,端严威肃,顺戒无过),美妙语,显了语吕布墓,易解语,无依语(不依我见,离爱恚怖痴),无尽语(四无碍辩),乃至于义为令他知,能示现,能教导,能赞励,能庆慰,亦能赞叹示现教导赞励庆慰修善者,亦能勤为四众说法(以上利他)。是名补特伽罗有自利行亦有利他行也。”(余三种从此类推)。义疏摄义甚广,实修应从此下手。
“坚稳”有共通殊胜二义。共通者:坚谓发心决定,由修暇满观三界苦乃至生起究竟决定成佛之大乘意乐风之痕,菩提道次第广发挥此义。般若说菩萨正性离生,即含成佛义。若无大乘义,即不通般若。般若声闻、独觉、菩萨、佛、四圣是一,唯是一乘道,无孤立之小乘法。故“坚稳”者,指根本*轮而言,不可误以为小乘教也。“稳”者,非为虚愿,要有实行,受持别解脱戒(尤以具足戒为殊胜)与般若合修,三业实践,然后能虽遇违缘亦不退堕也。
殊胜者:“坚”谓由“各各自明之慧”,即本具无漏慧根,由修行力所引发,非由比度而知,亦非由他劝导,如所谓自觉自愿。佛教长远,兹事体大,非有自觉之愿力不可也。“稳”者,谓由闻思修三学次第增上,乃至见道,才能真正不退。此中亦分钝根利根,共通义者,即是钝根;殊胜义者,即是利根。利根要由钝根转成。一般谓利根不依修暇满等次第。般若不然,利根亦必经此道路,不依此无由入道。
初发信心,皆是钝根。由决定信心建发国旅,引发无漏慧,修行得些经验好处,慧根坚固,即是利根。此时正好从预流四支用功。一般以为开悟后便无修无得,如迷途之人,幸而偶然走上大路,正好勇往直前,达究竟目的地,然又中途停顿,转入歧途,深为可惜。未见道前,三学等修,次第不乱,修行辗转增上,乃至见道,方真稳固。此又非唯知其理而已,要由三种难行,躬行实践。
舍利弗集异门足论所说,是极稳当办法。此中可作之事甚多,懂得此理,便不会于佛法中闲得没事做。利他中分“随顺”利他与“炽然”利他两类。随顺者,利他力小,须随自力所及而作,如“初地度百世界众生,二地度千世界众生”等,且须仗外缘。随顺即相应义。相应有四:一、时。不先不后,机缘遇会。二、处。伽蓝练若,四众集会,勘作三宝事之处。三、境。有殷重心,和合无诤,威仪具足。四、法。法体殊胜,发源清净,说听如法,具德离过。依此四种相应,利他顺易。若不观时机勉强为之,于法源流通必有阻碍也。
炽然利他者,利他力强,不畏障难,火中亦能生莲华。真炽然利他者,八地以上。究竟炽然利他者,唯有佛也。炽然利他中,亦有钝根利根。未见道以前,依自深刻学修,通达法空,不落邪见,依作法次第,合于别解脱戒,亦能严净佛土,教化众生,起一分炽然利他作用,相似登地,是炽然利他之钝根者,亦即殊胜之随顺利他,是利根者。二种利他,皆由坚稳自行胜进而来也。
第六讲 八月五日
【狮子贤义疏】:颂云 诸求声闻寂灭 遍知等性 凡于顺解脱 能作得者能为众生义利 诸道智性 若饶益世间 使成就者能仁正等诸身 一切种智 于种种一切 彼宣说者声闻菩萨众会 究竟大觉 诸圣众之母 皆赞礼者
【清凉记】:次皈敬颂,赞礼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所由出生之母,即大般若经。第一行颂,摄一切智,第二行,摄道种智,第三行,摄一切种智。大般若经以三智摄,此皈敬即摄经总义。此颂与四无生等颂,同为西藏每日上殿所必诵,学此论者,尤要多念。此颂每行分四部份,初体、二道、三方便、四果。或将方便摄入果中,为体道果三段。藏文每行末皆有敬礼之意,汉译为文便故,此总于颂末说“皆赞礼”。
“诸”者,泛词,指一切求法者。“声闻”是求法之人,“寂灭”是所求之法。人与法合,说名为体。不言境而言体者,境惟摄法,不摄人故。说法之声与听者耳根合,如如授受,成就圣种修行之因,名为“声闻”。此颂所说“声闻”,是利根声闻于大乘发心之菩萨。大乘亦须师传,故大乘亦要声闻,舍利弗、目犍连、皆大乘声闻而隐菩萨名者也。西藏译经论者,必负责传,以尊重传承,然后能得其宗旨要点次第也。印度西藏皆重于师传,故教流久远。
言声闻亦即摄缘觉。缘觉即声闻之利根者。又分二类:部行缘觉,现生闻法,闻一知十,胜出一般声闻弟子。麟喻独觉,出于无佛之世,由往劫闻法,好受法行,久习成种,专精忆持之力,故现生善根发起,不由师教,自修成道,如六祖一闻顿悟,是前生路熟故,亦非无闻。独觉顶有肉髻,(定力充足),著衣持钵如老比丘(事相可验),所解符合谛理(不违法印),不如是者,非独觉也。
缘觉亦即五不还之一种,“寂灭”是所求之果,即是涅槃。内灭我相,外断境执,了解内外一切法不生不灭,中间亦空。(立有离边住中,于内外一切法无生中执有某一法,皆狮子贤所破。)究竟涅槃,唯佛或阿罗汉所证;分证涅槃自四预流支起,皈依受戒,皆得一分涅槃。“遍知等性”是道。“等”者,遍知有九,亦隐摄遍处、胜处、三十七道品等。能断烦恼,名断遍知。
由断烦恼所得之智,名智遍知。依四谛观行,遍断三界见修所断烦恼,略为九种,故有九遍知。九种者,见所断六:欲界有三,苦集为一、灭道为一、见谛所断为一;色无色界亦有三,与欲界同。修所断三:欲界系(即五顺下分结,谓欲界贪、瞋、身见、戒禁取、疑);色界系(断之得色爱尽遍知);无色界系(断之得一切结永断遍知)。
“解脱”,即是涅槃,永断烦恼,离三界系,清净无染,灭尽无生,能脱种种系缚,故名解脱。“顺”者,随顺,即是相应。随顺三学次第,进取涅槃。故亦称近解脱。此非顺解脱分,亦摄顺解脱分。顺解脱分唯是资粮道,从此发心乃至成佛也。发心受戒,断一分烦恼,即得一分解脱。成佛乃得究竟解脱。顺解脱者,即是得涅槃之方便也。
“能作得者”,得谓得定得道得果等。得是不相应行法,依善恶、因果、增减假立。能作得者,谓能引导令得解脱之法,即大般若经。兼摄能引导令得解脱之师,及能得解脱之人。此中声闻,相当于菩提道次第之中士。菩提道次第三士平列,如鼎三足,非有上下之分,此中亦尔。声闻、是求成佛之人,非一般所谓小乘人。其所修道,亦含佛菩萨道。有声闻、缘觉之修行方法,而无小乘自利之发心也。
“能为众生义利”即是菩萨。众生者,众人和合生故名众生,又众缘和合生故,五蕴假合生故,曾经众多生死流转故,名为众生。故一切有情亦得名为众生。梵语补特伽罗此言数取趣,数数取生受生无厌足故。“义利”者,令成道业也。义者,事所应作,无有罪失,能感可爱乐果。佛地经云:“现益名义,当益名利;世间名义,出世间名利;离恶名义,摄善名利;福德名义,智慧名利。”
故此所谓利,非世间所谓见利忘义之利,与义对立者也。大跃进者,亦是义利,于众有利,义所当为故。瑜伽云:“由胜义谛理所得随念,名义威勇。”大威德者,即是此义。能为众生义利,是菩萨体。“诸道智性”是菩萨道,即道种智。谓五道次第种种要点,见始终根本见与甚深根本见也。
五道者:一、资粮道。福智二资粮广说十七种资粮,发心、出家、受戒、皆资粮道也。二、加行道。谓暖顶忍世第一法四顺决择分。本论特于四谛十六行观上修法空无我,是不共法。五道次第,非入后者即舍前者。加行道所修,即资粮道闻思所积。资粮加行,直至无学道不能离也。三、见道。即见资粮加行之所学修。四、修道。即修见道之所见,缺者补之令全,生者练之令熟,转折之点使之联属融通。五、无学道。修道已完,如器已成,不须更造,故云无学。但仍须磨莹,使更光洁,故证果后,更好修行,非即无所事事也。达此理者,冷雨萱五道一贯,极为简单。
五道为菩萨重要功课,说法教化,即以五道引导众生也。“饶益世间”为四摄方便,令世间众生皆成佛也。“使成就者”即是其果。大般若经深广之理,能令成二利果也。“能仁正等诸身”是佛体。“能仁”,梵语释迦,无诸怨敌,不可制伏,得十自在,能自在故,称为能仁。“正等”者,正真净等,对境平等,无有惑障,如所有性,尽所有相,现量悉见,即是佛智。“诸身”义,本论第八品广说。
佛地经论、亲光论师造,广明三身五智之义。亲光即释迦光,出功德光论师后,完全受持声闻乘,而与大乘融合一片,与宗喀巴大师同一宗派。三身为体,五智为用。佛身有五智,如人有五蕴。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如其次第,由色受想行识五蕴转成。文殊根本咒五字即是五智。今引《佛地经论》释五智文。
释法界体性智。经云:“一切法真如,二障清净相。”谓由烦恼所知二障,依金刚喻定,一切断尽,证一切法空所显真如。真如本性清净,由一念无明,集合众多种子成种子识。依甚深义八法次第修行,法性身与自性身合,离染清净,为一切无漏善法所依,则为清净法界。亦即阿閦毗佛,文殊根本真言“日阿”字之作用也。一切法真如,即一切法性空缘起。性空即真,缘起即如。
是桌子不是椅子,是世俗之真,仅通达此真,不能断烦恼也。除木材以外无桌子,桌子自性空不可得,始是胜义之真。此真空性不可思议,无有比对,故但言说而非证知之真如,皆是非量,非世俗量之所行境故。桌子由何人何时以何方便构造而成,桌子缘起,是桌子之如,未得通者不能知也。尽见一切法缘起,唯佛乃能。凡夫但知诸法缘起性空总义,亦可依此起修。
释大圆镜智。经云:“法智彼所缘、自在无尽相。”正智与真如合,名为法智。彼大圆镜智缘法界真如,以为所缘,虽亦缘世俗,而自在不迷,恒常清净无染,穷生死际,故名无尽。此毗卢遮那、“阿”字之作用也。
释平等性智。经云:“普遍真如智,修习证圆满。”此智初地即得,后由修习至佛地而始圆满。谓法性真空,遍一切法,平等一味,故自他生佛一切平等。又此亦是极大我执,要令一切众生成佛与我无异故。凡夫亦有平等性,己所好者,亦欲人皆好之。然凡夫是随我执转,要他人随我之执著,无我方是平等性智。此宝生如来、“巴”字之作用也。
释妙观察智。经云:“实立众生二,诸种无尽果。”实安立众生于利益安乐二事,利生事多,故言诸种。穷生死际,常度众生,故言无尽。能随机说法,顺十如理,安立名相,决择般若极深细法,亦名尽智。此能决择之智,由第六意识分别理所转成。我执放下,方能决择,由无我故,得名为妙。由此智方能得择灭。此阿弥陀如来、观自在菩萨。“杂”字之作用也。
释成所作智。(原义为有义成就)经云:“身语及心化,善巧方便业。”三轮教化,方便善巧,由前五识转成。此成就如来、“那”字之作用也。
总经成就五智方便。经云:“定及总持门,无边二成就”。谓五智所含无边功德,由此定及总持二者之门而成就也。转五识成五智,照见五蕴皆空,是深般若。成就五智功德,始能度一切苦厄。一切曼茶那,皆有五尊,皆为成就五智也。三身五智,各各悉含五智,故佛法唯依智也。
----------------------------------------------
喜欢就添加本微信公众号“fofa3000”,出现“佛祖拈花”,选中后点击“关注”即可。

聚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