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
小蜜蜂也出来了
梨花、杏花、桃花都开了

尹相杰歌曲【觅文记】方孝孺: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上)-芷蘭齋

【觅文记】方孝孺: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董荷斌?(上)-芷蘭齋
方孝孺在历史上的大名不是因为其诗文有多么高明,也不是因为其有着怎样高超的治国方略,恰恰是因为他的死——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灭十族的人。关于这件事,还是要从明初的环境聊起。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似乎是封建皇权时代的保留节目,但明太祖朱元璋在这方面的建树,估计是中国帝王中的极致。朱元璋出身下层,故其特别看重老乡关系,洪武一朝总共封爵五十七人,而他的同乡就占了四十人寅次郎的故事,虽然有人劝诫他,这么做会伤了有功之臣的心,朱也不为所动。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些同乡们得到了高官厚.,却一点都不满足,这些人简直是欲壑难填,他们拼命地扩展地盘,侵占民财,事情越搞越大,朱元璋下了一堆的命令都无法阻止这种状况的蔓延。据说后来他的淮系帮竟然将刘基毒死,到此时,他的老乡们基本上把持了朝政。

方孝孺像,清宣统元年黄严九峰精舍刻《方正学先生逊志斋集》本
事情发展到如此程度,曹婴让朱元璋感觉到史大佗,如果不能制止这些人的行为瘦西湖唐郡,将会危及到他刚刚建立起来的大明政权,于是开始痛下杀手。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将左丞相胡惟庸诛杀,而后借此机会废除掉了丞相制,在中国已经推行了一千五百年的丞相制度就此完结。两年后,朱元璋成立了锦衣卫特务组织,而后依靠这个组织大规模的诛杀淮系功臣,在十年左右时间里,先后被杀者有三万多人。到了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暴发,为此株连被杀者有一万五千人,两案合计在一起,总计杀掉了五万余人。到了洪武末年,当时所封的公与侯,还活着的仅余两位,到此时,把持政坛的淮系勋贵势力被彻底铲除。
在历史上对于朱元璋的屠杀功臣行为,几乎是一面倒的骂声,然而细翻历史,也发现那些被杀者并不都是被冤枉的人。比如蓝玉,他已经被封为了公爵,并且是掌握军队实权的大将军,然而此人飞扬跋扈,随意侵占民田。朱元璋派监察御史去调查此案,居然被蓝玉赶了回来。朱元璋让蓝玉返朝时,他夜过喜峰关,因为守关官吏没来得及开门迎接,蓝玉居然毁关而入。朱元璋对他几次劝告,他完全置若罔闻,并且觉得皇太子朱标病死是个起兵造反的机会,没想到这件事被锦衣卫侦得,故而他的死也是罪有应得。

方孝孺像,明崇祯十六年张绍谦刻《方正学先生逊志斋集》本
经过这番大清洗爱上尸新娘,朱元璋终于觉得,政权牢牢握在了自己手中,但他回身一望,突然发现,身边已经没有了真正可用之人,而这个清洗的结果也就为后来的燕王朱棣造反埋下了伏笔林汉洋。当时,朝中真正有作战经验的大将几乎全部被杀,等燕王打来的时候,建文帝几乎找不到可以带兵抵抗之人。
朱元璋诛杀了这么多大臣,可能他觉得只有自己的儿子最值得信任,于是他采取了分封制。当年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除了已去世者,朱元璋分别给他的儿子们封王,这些藩王最初权力很大。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去世,而后他的第四子燕王朱棣渐渐成为了在世兄弟中的老大。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并没有封其他的儿子为太子,而是直接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了继承人。

方孝孺撰《方正学先生逊志斋集》二十四卷,明崇祯十六年张绍谦刻本
朱元璋去世的第七天轮回乐队,二十二岁的朱允炆正式登基为大明王朝的第二代天子,而后他所操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因为他已经感觉到各位叔叔们分封在各地做诸侯,他这位侄皇帝根本指挥不动这些人,所以他觉得,只有限制藩王的权力,才能巩固皇权。朱元璋曾经召见过方孝孺,但不知什么原因,朱元璋却没有给他任命官职,朱允炆上台后,立即将方孝孺召进了京,按照有些说法,建文朝的各种规章制度及大政方针都是出自方孝孺的设计。但细读史书,似乎这种说法难以靠得住,因为方孝孺被召进了皇宫,当时任命的职位是府学教授,而这个职位仅是最低级的从九品。到了转年,也就是建文元年,他升为了侍讲学士,但这个职位也不高,仅是从五品,同时建文帝也从来没有宣布过,让方孝孺与齐泰、黄子澄同参国政,如此说来,这等低级的职位,不太可能由他来把持朝政。
但是他的确给建文帝出了不少主意,后来建文帝果真将岷王、湘王、齐王废为庶人。而后燕王朱棣听从姚广孝的主意,以“清君侧”的名义发起了战争,用三年多的时间打到了南京城,而建文帝自小生活在宫中,没有太多的应战经验,方孝孺也从来没有在朝中任过较高的职务,在这种情况下,他给朱允炆出的各种计策一一落空癫凤狂龙,最终燕王打入了南京城,建文帝不知所终。而后,燕王登基,改年号为永乐,同时不承认建文朝,将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并开始清理围绕在建文帝身边的老臣。
朱棣杀人的手段不比他爹差。比如将辅佐建文帝的齐泰抓获后,将齐家六十五口人全部诛杀汪洋制造,同时与之沾亲的四百多人流放。而后将一些大臣割舌头、割鼻子、碎尸弃市、满门抄斩,还将一些大臣敲掉牙齿后勒死,然后剥皮,塞上稻草,悬挂在武功坊,甚至将一些大臣,用铁刷子割肉,以及将兵部尚书的鼻子割掉,煮熟后再塞进他嘴中。这些惨无人道的做法,他全用在了当年跟着他爹打天下的功臣身上。

方孝孺撰《侯城杂诫》清顺治四年序两浙督学周南李际期宛委山堂刻本
当年朱棣带兵南下之前,他的重要谋臣姚广孝给他送行的时候,向他提出了一个要求:“方孝孺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之。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八)朱棣当场答应了这个要求。朱棣到了南京之后,四次召见方孝孺,方坚持不见,而后朱棣让人强令把他带来。方孝孺身穿丧服,见到朱棣时大哭不已西蜀森林酒店,朱棣见此况只好让方的学生对他劝说,而方将这些学生大骂一顿。朱棣强忍着怒火,对方孝孺一番劝慰,然方却骂他是篡位的反贼,朱又让他写登基诏书,方掷笔于地,同时说:“死即死耳,诏不可草嘉佑通宝。”朱棣跟他说:“汝安能遽死?即死,独不顾九族乎?”方孝孺的回答是:“便十族奈我何!”
到此时,朱棣终于忍不住,命手下将方孝孺嘴唇割裂,而后押入大牢,同时下令逮捕方氏族人,每逮一人,都拉到监狱门口让方孝孺看,方完全不顾。按照中国的传统,父、母、妻三族亲属合为九族,既然方说了灭他十族都不怕,那朱棣就把方的学生也一并抓来,以此充“十族”之数。在行刑之时,方孝孺做了一首绝命词: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三纲易位兮四惟不修。
骨肉相残兮至亲为仇,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呜呼哀哉,庶不我尤。

方孝孺撰《逊志斋集》二十四卷《附录》一卷,明正德十五年顾璘刻本
在这个过程中,朱棣总计逮捕了方孝孺五服之内的九族亲人以及他的学生合计873人,因为人数多,行刑地有限,这些人用了七天时间才杀完聊斋之侠女。此后方孝孺的著作被禁,一直过了一百五十年,到明万历年间,才给其平反,自此,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忠臣。
对于方孝孺的举动,历史上各有各的说法。比如朴趾源《热河日记》记载乾隆上谕:“当时永乐位本藩臣,乃犯顺称兵、阴谋夺国,诸人自当义不戴天。虽齐泰、黄子澄等轻率寡谋,方孝孺识见迂阔,未足辅助少主;然迹其尊主锄强之心,实堪共谅。及大势已去栾加芹,犹且募旅图存、抗词抵斥;虽殒身湛族妻愿得偿,百折不回,洵为无惭名教者成语动画廊。”弘历认为朱棣属于犯上作乱,但方孝孺等人虽没什么辅佐皇帝的经验,然而他的忠心却值得表扬,这种评价当然是站在帝王的角度。

方孝孺年谱
虽然历史上大多数对方孝孺的评价,都认为他这么做是一位真正的忠臣,但也有着不同的声音。比如民国时期的蔡东藩就说过这样的话:“方孝孺一迂儒耳,观其为建文立谋,无一可用,亦无一成功。至拒绝草诏,犹不失为忠臣,然一死已足谢故主,何必激动燕王之怒,以致夷及十族。试问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同归于尽乎?”
蔡认为方只是一位迂儒,他也承认方是忠臣秦殇攻略,但蔡说想做忠臣那就自己以死报君即可,用不着一定要激怒燕王,将他灭十族哈里森琼斯,蔡说这十族的人,方孝孺跟他们没有什么仇怨,为什么要将这些人一同葬送呢?虽然这是一纸激愤之言,但细想之下,似乎方孝孺也确实没必要非要激怒那位残暴的人。

天下读书种子
洪武十年,翰林院承旨宋濂退休还乡,这年他已经六十八岁,而此时收方孝孺为徒。方在宋濂门下仅有四年的时间,他的勤奋好学让宋濂特别喜爱,宋濂在《送方生还天台诗序》中这样夸赞方孝孺:“古者重德教,非惟子弟之求师,而为师者得一英才而训饬之,未尝不喜动颜色。……晚得天台方生希直,其为人也,凝重而不迁于物,颖脱有以烛诸理,间发为文,如水涌而山出。喧啾百鸟中,见此孤凤凰,云胡不喜?”可能是因为宋濂的原因,使得朝中有些大臣向朱元璋推举方孝孺,朱两次召见方孝孺,但始终没有重用他,并且说:“今非用孝孺时闲妻邪夫。”看来,朱元璋另有打算。
在诗文观念上,方孝孺深受宋濂的影响,他曾说过:“苟出乎道,有益于教而不失其法,则可以为诗矣。”(《刘氏诗序》)而龚鹏程则认为:“不过在宋濂、方孝孺等人的理论中,重义理而不重法度,谓道明自然辞达,故不刻意讲求文法。后来李东阳、李梦阳、谢榛等人就大谈法度了。其说甚为繁缛,但论章法基本上仍只是起承转合。”(《中国文学史》)

步步上行
因此,方孝孺的诗学仍然是重思想轻形式,方孝孺在《与郑叔度》中称:“古人之为学,明其道而已。不得已而后有言,言之恐其不能传也,不得已而后有文。道充诸身,行被乎言,言而无迹,故假文以发之。”而后他又进一步的声明:“夫道者根也,文者枝也;道者膏也,文者焰也。膏不加而焰纾,根不大而枝茂者,未之见也。”因此,方认为文章最重要的是能够讲出道理来,至于写得漂亮,那只是细枝末节,所以他仍然强调的是:文以载道,道以文传。
但从他的诗作来看,这种判断也不尽然,方孝孺在《成都杜先生草堂碑》中说:“少陵杜先生……敛所得于古人者,悉于诗乎寓之。其言包综庶类,凌跨六合,辞高旨远,兼众长而挺出……”而他在《吊李白》中又称:“惟有李白天才夺造化,世人孰得窥其作。我言李白古无双,至今采石生辉光。”由此可见他对李、杜都有同样的高度推崇。虽然如此,但他也反对盲目的崇拜,他的《谈诗五首》其一为:
举世皆宗李杜诗,不知李杜更宗谁。
能探风雅无穷意,尹相杰歌曲始是乾坤绝妙词老娘泪。

墓碑
虽然这么说,但他的作品中还是有模仿李白的痕迹,比如他所作的《江山万里图》,此诗的前面一节为:
我昔奉敕辞金阙,西下巴川持使节。
仙槎二月出龙河,万里春风掉晴雪。
吴江茫茫入杳冥,棹歌初过蛾眉亭。
锦袍不见李供奉,白云遮断三山青。
烟芜涨绿知何地,白鸟双双没淮树。
片帆风满疾如飞,矫首惊看溯流去。
大孤小孤横雪波,匡庐五老青嵯峨。
九江秀色叹奇绝,半空飞瀑悬银河。
对于此诗,徐朔方、孙秋克所著《明代文学史》中评价道:“意象清新,风格恣纵,已突破了摹本的框套。”

极高的夸赞
方孝孺在年轻时也写过一些轻松的诗作,例如他写过十七首《闲居感怀》,其中第四首为:
贤有四海志,家无一金资。
言高力不足,举世争笑之。
不如富侠子客尔娜,钱刀散孤嫠。
闾阎称行义,赫赫名声重。

墓旁的游客
读到这段诗,就让我联想到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方孝孺作过一首《见梅》:
寒梅冻后放幽姿,何事今年花较迟?
昨日途中春意到,溪头才见二三枝。

旁边的小亭
对于这首诗,赵映林在《方孝孺评传》中称赞该诗:“写得清新、亮丽、含蕴,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聚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