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
小蜜蜂也出来了
梨花、杏花、桃花都开了

娄底党建网【融家周末说】家庭教育就是家风熏陶-迈博咨询

【融家周末说】家庭教育就是家风熏陶-迈博咨询

迈博咨询
有温度
更有深度
期待你的关注
每日收获不一样的精彩资讯
迈博导读:

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和发展,介绍外国家庭教育思想的书籍越来越多。很多父母也愿意借鉴国外的教子之道。但是陆琳琅,作为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国,我们的前人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对父母在新形势下如何教育子女有很重要的启迪。那么,如何从传统教育中汲取营养呢?
每个家庭都有特定的家风,古代的家训是用来训诫全家人的

问题:我们中华民族素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教育子孙后代的实践中,总结、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其中有一些涉及家规、家训的著作,记载了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经验。今天,我们该怎么理解家规、家训和家风的确切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呢?
融家俱乐部观点:家庭对于未成年人来讲,就像物理学上的“磁场”。孩子在这个环境中生存和生活,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受到家庭的影响,孩子就会不由自主地按照家庭的期望去行动和发展。用现代教育学的观念理解,家庭教育就是一种“家风熏陶”。家庭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一代代延续下来的。在多年的生活当中,必然会形成特定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相对稳定的东西。这一切的总和,就叫“家风”。家风是可以“遗传”的。无论有文化,还是没文化,当老百姓岳麓小说网,还是当官,每个家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家风。不过,有文化的人能用文字表达出来,就形成了我们后人看到的“家训”、“家规”、“家诫”等。
在春秋战国时期,家庭教育的经验常常反映在一些名人学者的哲学、政治学、伦理学著作之中。比如,《管子》、《孟子》、《韩诗外传》、《韩非子》等专著中,都有一些古人家庭教育经验的描述性的记载和理论性的论述。但还没有家庭教育方面的专著六角拼拼。到三国时期,便出现了集中记载家庭教育经验的读本“家训”陈光武。据《三国志.魏.邴原传》注记载:“三国杜恕著家诫。”遗憾的是,此著作已遗失。尽管如此,它的出现在家庭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家庭教育专著,充分体现现我国的家庭教育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思想家颜之推在总结前人家庭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著名的《颜氏家训》一书。“古今家训,以此为祖。”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家庭教育专著。自此以后,至民国初年,历朝历代几乎都有“家训”问世。据《中国丛书综录》所列书目记载,我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总共有一百二十多种,是我们中华民主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值得我们自豪。
问题:现在有些父母听到谈论家规、家训之类的话题,容易误解为那是以前的陈规旧习,和现在的社会格格不入,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融家俱乐部观点:中国古代的家训,从内容上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家庭教育的通俗读本,主要是记载对家人进行什么内容的家庭教育,也就是祖辈人总结出来的“居家”、“处世”、“修身”的经验,不涉及教育方式方法、原则等。此类占大多数。比如,宋朝陆游的《放翁家训》、明朝吴麟征的《家诫要言》、清朝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等。另外一类是有一定的理论深度的家庭教育专著,除了记述具体的教育内容外,同时还探讨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原则、教育方式方法等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宋朝司马光的《温公家范》、被称为“颜氏家训之亚”的袁采的《袁氏世范》等。这些著作已经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像《颜氏家训》一书,甚至可以称之为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学”。
家庭教育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继承性。我们中国现代的家庭教育,就是从传统的家庭教育基础上延续、发展过来的。中国古代的“家训”,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记载了我国源远流长的家庭教育文化传统,给我们后人展示了前人教育子女的情况和经验,内容非常丰富。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人在家庭教育当中,特别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其中主要是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诸如勤劳节俭、诚实守信、忠贞爱国等等。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当继承、发扬。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有的家训中的一些内容已经过时,失去了继承、发扬的价值,我们后人应当有所取舍,不能全般照搬。
问题:今天的父母借鉴古代有益的家庭教育经验,不仅可以发扬我国家庭教育优良传统;而且,还可以从更为广泛的视角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想这本身就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融家俱乐部观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家庭教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过去的家风有的是用文字表现出来,诸如“家训”、文章、诗词、家书等,我的学术著作《中外家庭教育荟萃》(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中国家教之道》(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中国家庭教育丛书》六册(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和《中国家庭教育五千年》(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等,介绍的就是这方面的内容。
但绝大多数家训是通过口耳相传,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没有文字记载。还有一种用“牌匾”的形式记载下来,这是很普遍的。比如,有的家庭的牌匾写着“勤俭”二字,说明是这家的持家之道。“勤”就是劳动态度,“俭”就是生活态度。曾经有这样的一个故事:爸爸领着两个儿子生活。他体会到如果要想过好日子应该“勤”和“俭”。于是,就请人写了一幅牌匾,上写“勤俭”二字,挂在自家的大门上。孩子长大后,各自成家。爸爸死后,两个儿子分家,除了分财产,就连牌匾也要分。一个儿子分了个“勤”字,一个儿子分了个“俭”字。分到“勤”字的儿子只知道“勤”,但不知道“节俭”。分到“俭”字的儿子只知道按“节俭”的规矩持家,却是不勤,特别的懒惰。结果,两家的日子都没过好。他们感到很困惑:我们都是按父亲的教导呀?怎么……于是他们请教当年给他们父亲书写牌匾的那个老秀才。老秀才对他们哥俩说:持家光“勤”不“俭”,就是只“开源”不“节流”,不行;光“俭”不“勤”,就像河流,没有充足的水源,就会干涸,也不行。必须两者结合,也就是既“开源”又“节流”,这才行。以后两个儿子把匾又合到一起,按“勤俭”的家训过日子,生活就都好起来了。
问题:在中国传统封建家族社会中,家庭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家训的主要对象是未成年人吗?


融家俱乐部观点:
古代中国,是典型的封建家族社,家庭在社会生活中地位十分重要。家庭不仅是生产单位,也是教育单位,对中国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家庭是一生中唯一接受教育的场所。中国人通过家训的形式,记录人们在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实践当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过去,一般人们统称为“家训”杀出狂人镇,也有其他的名称,比如“家诫”、“家教”,还有叫“家法”。“法”在这里不是法律的意思而是“方法”、“规矩”的意思,表示用什么样的管理方法。“家训”是古代家庭教育读本的统称。不同的人撰写的家训,有不同的名称。有的叫“家训”,也有的叫“家诫”、“家规”、“家教”、“家范”、“宗范”、“世范”等等,很多名称,不一而足。
过去,家庭教育的对象与今天有所区别。今天,人们所说的家庭教育,教育对象一般是指家庭中的未成年人,也就是儿童青少年。古代社会家庭教育这个概念的“外延”和教育的对象要比今天广泛得多,它是指除长辈以外的所有家庭成员,是训诫全家人的。只有一个人是教育者,就是家庭中辈分最高的男子,他是“一家之主”或叫“一家之长”,统管全家的大权,他有权管教家庭中所有人,包括他的妻子和他的弟弟妹妹、儿女。当然,主要的教育对象还是晚辈、未成年人股票培训班。因此,古代的“家训”,也往往叫“训家”、“教家”、“治家”、“齐家”等。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内容,盲目照搬国外的教育观念是不切合中国实际的

问题:古代的家训中,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可能有些不适合今天的社会现实。您觉得有哪些到今天依然还有生命力,值得继承发扬?
融家俱乐部观点:中国的家训是中国文化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外的学者也十分重视和关注中国家庭教育文化传统的探讨,我经常接待外国留学生访学,也常有外国学者要购买我这方面的著作,我的中国家庭教育思想史方面的著作传到了许多国家。古代家训中有些内容是过时了的,有的内容还是有生命力的,至今都能适用。特别是现在我们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很多内容国外没有,而我们古代都有宝贵的成熟的经验。

中国家训的主要内容是道德教育,过去讲“居家”、“处世”。“居家”即是家庭伦理道德,“处世”就是讲究社会公德。过去人们讲孩子的学习,叫“勉学”、“劝学”。用“劝”和“勉”的方式促使孩子学习文化。对道德教育则讲“种德”和“树德”,耕种的“种”,树立的“树”。这和“劝”和“勉”在重视程度上有明显的差别。由此可见,古代人把道德教育当成青少年成长的一种根基。
中国的家庭教育历来把道德教育作为第一课,放在第一位,把知识学习放在第二位。《宋史》中曾有这样的话:“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意思是:对年幼的孩子着重教给他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年龄大一些再给他传授知识。我们现在则不是这样,经常有广告说“0岁识字,3岁扫盲”。婴幼儿的父母都愿意把识字、背书放在第一位,选择幼儿园的依据就是能够识字和学外语。这完全不符合未成年人成长的规律。
其实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经验非常好,比如:“富者之教子须是重道,贫者之教子须是守节。”意思是:有钱的人要教孩子讲仁义,不能为富不仁;穷人教育孩子要注重有气节,不能因为贫穷而没有尊严。这些经验都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因为不同的家庭的教育重点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太一般化,恰恰缺乏这种因材施教的针对性。

问题: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经过长期封闭后,中国的社会发展就不太注重总结传统思想,把传统思想看作是“包袱”,没有生命力。甚至有人认为一切都是外国的好。现在教育界对国外思想的介绍似乎也多于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的了解,您觉得是这样的吗?
融家俱乐部观点:是这样的。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状态,坐井观天,夜郎自大,自以为我们国家的一切都高于四邻,很盲目。改革开放以后,打开了国门,人们开阔了眼界,一看外国竟然是那么好,那么发达、先进。于是,又产生了民族自卑、民族虚无的思想,认为我们国家事事都不如外国,觉得没有什么可继承、发扬的东西,甚至认为传统思想都是“包袱”,会拖我们的后退。因此,不大重视总结、继承传统文化。这是一种很典型的心态。历史往往是特别的相象。当年日本“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国民也是这种心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大力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与此同时,也不要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经验。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的文化就传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就更加广泛,西方的文化思想在中国得到了很广泛的传播。对西方的文化,我们要大胆借鉴、吸收,以丰富、充实我们自己的文化。
但是人们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不能持有一种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笼统地说外国一切都都比我们好,我们一切都不行,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其实,每个民族都是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抱着民族虚无、崇洋媚外的态度,盲目照搬外国的做法姜尤美,那不是科学的态度,我是不同意的。虽然现在新的发明创造层出不穷,魏哲鸣但是很多规律性的东西,基本原理,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其实,现在好多发明创造,只不过是对基本规律的实际应用,很少有打破过去已经揭示并得到证明的基本规律。比如,时至今日,也没有人打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不过是根据某些原理搞了一些应用发明,如此而已。

我曾经和一些到国外留学的学者谈论过美国教育,也看过一些中国人写的介绍美国教育的书。虽然他们对美国的素质教育和家庭教育比一般中国人了解得多,但我认为他们的介绍都有意无意地有美化美国教育之嫌。看了他们的书后,似乎使人感觉美国的教育是“完美无缺”、“十全十美”的。这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这太绝对化了。因为如果教育是完美的,它就不需要改革,也不可能向前发展。就连美国人自己都认为基础教育有不足,要向中国学习。据了解,美国几乎历任总统都不断地对教育进行改革。如果像某些所说的那样是完美无缺、十全十美,那还改革什么?

评价一种观点和做法黄治奇,要客观分析是否符合现存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苏步青故居,适合才是好的,不适合就不宜照搬。而有的人总是用美国做标准,和人家一样就是好,和人家不一样就是不好。这种态度是不科学的,不能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外国好的东西,不是我们不想学,有些东西是我们学不了的。比如减轻学生负担,我们年年都在说,但总也不见成效。这不是思想观念问题,也不是老师、父母愿意增加孩子负担问题,是因为我们的国情和美国不一样。美国人口只有3亿多,却有3600多所大学;而我们有13亿人口,才只有1200所大学,远远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美国人只要想上大学就都有机会,所以美国孩子没有过重的学习负担,美国的大学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我们没有那种经济实力和教育资源,不能“宽进严出”,只能“严进”。所以,高考竞争激烈,压力大,学生负担重。不是美国人比中国人更明白要注重发展孩子个性,而是他们有那个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我们没有,很难学习人家。
培养全家人共同遵守家风是教育好孩子的关键

问题:父母要继承中国的文化传统,教育好孩子,必须形成良好的家风。您认为可以从那些方面入手呢?
融家俱乐部观点:父母不要总指望别人教自己几个培养教育孩子的“绝招”,不要把家庭教育简单化、庸俗化。急功近利的思想要不得,一定要重视家风建设碧月帆雪。“家风”看起来很抽象,实际也很具体。家风是全家人共同创建的,应该是全家人共同遵守。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曾说,家庭教育实际就是教育父母。所以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教育好父母。大人如果在家庭中有良好行为,逐步形成良好家风,孩子会不知不觉地按父母的愿望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有时孩子可能还不太理解,但是他能模仿。因为孩子都愿意用自己的行为取悦父母,使父母满意,这是孩子们的心理。这是一种感化,孩子做好了,父母非常高兴。可见,父母的情绪能够影响、支配孩子的行为。

如何培养良好的家风呢?
第一,父母要立足家庭,面向社会。这不是口号,是行动指南。我们过去的家风比较狭窄,都是照搬老祖宗是做法,有些父母认为不能违背长辈的规矩,不然就是不孝。现在李诗萌,每个家庭在继承已有家风的同时,更要了解社会对未来成员的具体要求,因为我们培养子女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他们输送到社会上去。这样建立起来的家风才能既有优秀传统,又能适应社会需要,才能立足于社会。
第二,父母要加强自身修养。父母是家风的决定者,要想让孩子按照父母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父母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这不仅是以身作则的问题,而是父母的人格决定家风的方向,也决定孩子发展的方向。父母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因素,不仅影响家风的建立,也直接影响子女,在家庭教育中起决定因素。

过去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故事。窦燕山有5个儿子,都当了大官,其中有好几个当了宰相。据史书记载,窦燕山出身在一个富有的家庭,他心术不正,常常欺负穷人乡村名流,因此父亲对他很不满意。窦燕山30岁时还没有生子。古时人们常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窦燕山自己也很着急,心想这辈子恐怕都过不好了。日有所思,梦有所想。他有一天梦见自己已去世的父亲,父亲对他说:“你从小不学好,心术不正。如果不改邪归正,不仅终生无子,而且还要短命!”窦燕山吓坏了,心想老人都托梦了。从此以后,他改邪归正,重做新人鱼塘理论,大行善事,助人为乐。没想到,这样一来,他先后生育了5个儿子,个个成材。古人都相信好人有好报。其实,这不是报应,是家风变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好了,自然就会成材。
从这个故事看,家庭教育没有什么“绝招”;要说有的话,这“绝招”就是家长自己先做好人,提升家长自身的素质,孩子才会成好人,才会有出息。只教给家长一些“绝招”,那是变魔术,是骗人的,家长不要上当。

家风建设的第三条是:利用家庭集体教育教育和影响孩子。所有家庭成员要统一思想、行动一致,谁也不能迁就孩子。也就是说,教育孩子不能只靠某一个人,而是一个教育的整体。
总之,培养有时代特点的家风,一定要研究社会,了解社会。因为父母的教育观念,培养方式等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思想是社会生活在头脑中的反映。同时,父母还要提高自己分辨、识别、筛选能力,对待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教育观念,父母应该有所选择,不能笼统地把社会上宣扬的一切都搬到家庭教育中来。
比如对于道德教育,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选择。虽然社会上有许多坑蒙拐骗、伪劣假冒的现象,多数父母还是坚定不移地认为诚实是做人之本,要求孩子诚实。有的则认为诚实是迂腐,要吃亏,便教孩子学得世故、圆滑一些。同样的社会现实,反映在父母的教育思想上就不一样。因此,面对开放的社会,父母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道德和文化修养,学会选择,选择主流的思想道德观念。
父母应学会思考,避免教育中的简单化和模式化

问题:现在的父母重视家庭教育。但是,由于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学习更多的教育理论。他们总希望从别人那里找到一付“灵丹妙方”,使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作为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融家俱乐部观点:这种想法很偏激,似乎只有读各种教育书才能养好孩子。农民没有时间读书,也没钱买书,难道就不能教育好孩子吗?事实上,许多博士、硕士的父母,都根本不识字。我有时在给家长学校讲课时对北京的父母们说:你们的孩子上高档幼儿园和重点小学、中学,他们不一定能读硕士、博士。家长没有必要读那么多家庭教育的书,只要是个“明白人”就可以了。况且,目前家庭教育的书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伪劣假冒的屡见不鲜。家长要慎重选择。

有的父母常常抱怨孩子的教育投资太多。在我来看,父母花的100元钱中有90元是盲目的,多余的世纪友谊影城。其实,学校正规的收费并不太多,父母花钱主要是在各种辅导班、特长班、兴趣班上。比如,有的父母过早地让孩子学外语。我对他们说:母语还没学好,学外语着什么急呀?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几句外语?你算一算,一句外语得值好几百块钱。而到小学、中学,花一百块钱就能学好几十句、几百句。何必那么着急呢?难道这个帐,还算不过来吗?所以,家长还要研究点教育投资学。
问题:现在社会环境复杂,影响孩子成长的变数越来越多。父母很困惑,于是希望找一个最简单的办法。

融家俱乐部观点:我不赞成这样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不动脑筋,拿来就用,一学就会的办法是根本不存在的松乔体检。比如有的父母和孩子签订一份“父子双向自立协议”,似乎这样一来孩子就能自立了。于是,一些媒体就大力提倡父母和孩子定合同。这完全是为了迎合父母不正常的心态。我认为这是不科学的,似乎“一纸合同”就能解决一切教育问题。而且这种合同常常是不切合实际的。

比如,最近那对父子签定的“父子合同”中提到:作为儿子要自己筹措学费,自己找工作,自己攒钱结婚,自己养孩子。这些儿子可以做到,因为这家的儿子已经成年躲避的爱歌词。而父亲的责任是:养老金自备,自娱自乐,有病自理,甚至“回归”也自理。前两条,父母可以做到。我觉得就值得怀疑了:父母得了大病不让孩子管,孩子袖手旁观?这简直就是把孩子推向一个不孝的境地,伦理道德上不能接受。至于“回归自理”,这就很难做到。难道死人也能自己到派出所注销户口,自己上“八宝山”?真是“子不子,父不父”,这简直是“颠覆父慈子孝”的传统家庭伦理!自立哪能这么培养!这样培养孩子“自立”,孩子对父母是“活不养,死不葬”,以牺牲父母子女亲情、放弃赡养父母的责任为代价,这样培养的自立能接受吗?孩子不能自立是父母教育得不好,不是因为他太孝敬了而耽误了自立。这完全是一个笑话。可一些电视台还把它当成正面典型,翻来覆去地炒作,去迎合那种急功近利的心态。父母子女之间是什么关系,首先是“血缘关系”、“亲情关系”,怎么能完全变成“契约关系”?这还叫父母子女吗?与家庭伦理、家庭和谐完全相反悖,是要不得的!

前一段媒体上曾广泛宣传的“为父母洗脚”问题,说这样是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品德。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做法。我不反对子女给父母洗脚蝴蝶花吉他谱,父母若是需要的话,孩子可以做这样的事情。我就曾为我年近八十的母亲洗过脚。错不是错在洗脚本身,而是错在我们的道德教育“模式化”已经到了极点。子女“孝敬”父母,难到都要做同样一件事吗?做别的,比如小孩子给妈妈捶背、揉揉腰,就不算孝敬了活水源记?有的学校甚至规定没有给父母洗脚,就算孩子没完成作业。“一洗即孝,不洗不孝”,这也太绝对化、庸俗化了。有的孩子说,给妈妈洗脚时,摸着妈妈的脚才知道妈妈有多辛苦。妈妈辛苦不辛苦,孩子难道平时都看不到,只有脱了袜子摸摸脚才知道妈妈有多辛苦?这也太做作了,真可笑!这不是说实话。
特别是中小学生的父母娄底党建网,一般年龄也就是三四十岁,正值青壮年,年富力强,能有几个非得要孩子给他们洗脚?就是大学生的父母也不过四五十岁,自己不能动手洗脚的那是极个别的。家长根本不需要孩子洗,叫学生回家给父母洗的是那门子的脚啊雷克斯暴龙!这不是“没事找事,多此一举”吗?记得新华社曾发了一幅照片,一位不过四十岁的烫着发的年轻漂亮的母亲,伸着大腿让一个十六七岁的大儿子洗脚,说这是“孝敬”,我看着很别扭!

孝敬本来是发自子女肺腑的一种敬仰、爱戴的情感。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能做到“心中有父母,眼里有活儿”就不错了。至于孝敬的形式和方法,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父母的需要自行选择。把道德教育都当成像布置算术、语文作业一样,要求整齐化一,统一行动,是教孩子“作秀”,不宜提倡。
家庭教育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问,不能人为地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自己孩子出现了问题,就套用其他家庭的经验,这种方法未必就管用,弄不好还会造成“邯郸学步”的尴尬。

把个体经验当成普遍真理推而广之,是一种“炒作”,是一种误导。作为父母,重要的是学会动脑筋,掌握思路,“用教育头脑思考问题”,这样才能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而不是生搬硬套。


聚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