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
小蜜蜂也出来了
梨花、杏花、桃花都开了

四世同堂作者【观念】大多数争论,其实都毫无意义-每日砍柴

【观念】大多数争论赤裸惊魂,其实都毫无意义-每日砍柴


共计:2460字 | 建议阅读时间:5 分钟
1.
这周在《何帆的北大读书俱乐部》专栏听到一个苏格拉底的故事。
根据柏拉图的记载,苏格拉底曾经讲过一个“洞穴人”的故事。
假设有一群人,一辈子都住在一个洞穴里雾锁南洋,他们被锁链捆住,不能转头,只能看到面前墙壁上的影子。
在他们的后面,有一堆篝火,如果有人从这群洞穴人的身后走过,火光就会把他们的影子投射在洞穴人面前的墙壁上,他们会认为,周梦晗影子是唯一真实的事物。
我们再假设有个洞穴人碰巧逃了出来,他转过头,看到了火光,也看到了来来往往的其他人,他会觉得很困惑嵇芳。他的眼睛会感到痛苦,他会想,影子可能是真实的,原来的物体才是假的。
如果这个人一步步走出洞穴修行成真,到了阳光下,他可能会更加恼火。直到他的眼睛适应了外部的世界,他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被解放了。这时候,他会怜悯他在洞穴里的同伴,也会痛悔自己原来的信仰。
如果你是那个逃出来的洞穴人,你会怎么做?
一种选择是,你把真相告诉别的同伴暴烈之情,那么别人会觉得你是个疯子,甚至会把你痛揍一顿;另一种选择是你不告诉别人,但这样你又会觉得内心很痛苦,你不忍心看到别人生活在虚幻之中覃维妮。
2.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电影《黑客帝国》,如果有一天,某一个人跟你说,你所处的世界不是真实世界,而是一个虚拟的比特世界。
你眼前所看到的一切,你所信仰的一切都是假的,都只不过是一堆代码而已,你会不会相信他爱啦啦歌词?
你会不会骂他疯子,打他一顿?
这个听起来太科幻了,或许你还巴不得自己成为电影里的主角。
那我们来看另外一个例子。
《长歌行》有句诗:“少壮不努力艺客网,老大徒伤悲”。
在年少时期,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呢?
那么,现在你又是怎么理解?
等以后,岁数再大一点,等一个人到了不惑之年(40岁)他又会怎么理解这句话?
一开始的时候绝大部分人是不信的,某一天到了“徒伤悲”的阶段才发现,原来他们之前说的是对的,但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而当这群人有了孩子,为人父母,他告诉孩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孩子却跟他小时候一样,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不信四世同堂作者。
当然孩子打不过他,如果打得过,说不定会打他一顿。
大多数情况下当然是,父母揍孩子一顿七夜宠妻。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不信呢?
因为,你就是那个逃出了洞穴的人啊,而他们还在洞穴里。他们没有见过你所见过的世界,你们的价值观、信仰变得完全不一样。
3.
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我拉了10位好友建了一个微信群,事先没有进过沟通。
群建好后我在群里跟大伙说,我订阅了《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专栏,从今天起我每天会把专栏当天的文章分享到群里,大伙一起来学习经济学,为期一年。
我试图去说服大伙为什么要学点经济学,经济学给我带来了那些好处,比如:
改变世界不是经济学所长,改变世界观却是经济学所长。
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从日常生活的直觉中跳出来,更理性,更有逻辑的理解社会现象。
我们的直觉认为“最低工资法”保障最低收入水平是好的,但经济学却告诉我们临安比高,它让一些人连工作都找不到了。
直觉认为“童工法”是好的,经济学告诉我们,它让本来能够靠工作活下来的小孩,没人敢雇佣而活活饿死。
......
结果是我没有说服大伙,几个月下来几乎没有一个人点开我分享的文章进去看,十个人只有两三个人在里面说过话。
其他人在我建群那一刻,一直到我把群解散那一刻,在里面一句话都没说过,一个字都没发过。
有时候你要说服一个人是特别难的,尤其是要说服一群人。
辩论有时候会演变成争吵,争吵和辩论之间的度确实很难把控。
以上都是讲故事强制温柔,举案例,接下来是今天的重点。
4.
争论可以分为两种蒋俐玮。
一种是不同解决方案之间的争论,另一种是不同价值观之间的争论。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有胜负,会达成结果;而后者没有胜负之分,也就没有结果。
先来看第一种,不同解决方案之间的争论。
比如,去某个城市旅游,可以坐飞机,也可以坐高铁,或者其他任何交通工具。大家一起讨论究竟选择那种交通工具,最后总能达成一个结果。
再来看第二种,不同价值观之间的争论。
比如,该不该堕胎,同性恋婚姻该不该合法新报仇,只要信仰不同,可以吵上一万年,也没有结果。
这种问题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需要你是专家,任何人都可以插上几句,谁都可以表态,站队麂子角。
现在你会明白,网络上大吵的话题,都是这种基于价值观不同的争论。
比如,你喜欢的明星我不喜欢,然后一堆人在网上吵;谁谁谁出轨了,一堆人站出来开骂萧然梦。
5.
说到这里,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
如果你是那个逃出来的洞穴人,你会选择怎么做?
还会去告诉其他人你看到的世界吗?然后陷入无尽的争论当中吗?
最好的办法,最稳妥的办法是闭口不谈。
去找到那些,跟你一样逃出了的人,跟你价值观一样的人,跟他们一起聊你看到的世界。
据我所知,孟子可能是历史上最爱跟人争论的人。
动不动跟这个王对个话,跟那个王对个话。
有人就问孟子,你怎么就那么爱争论呢?
孟子回答说,不是我爱争论,我是不得不争论。
孟子为了推崇“仁义”不得不跟“王”之间有争论。
对,他也只是跟王之间争论,而不跟普通老百姓争论。
我们也是一样,除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其实不用跟别人展开价值观上的争论。
大家都说某部电影非常好看,你总不会非常不识趣的站出来说,一点都不好看。
你跟别人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而别人不信,怎么办?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我们学习小六壬,为的是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为了别人。
好为人师,有时候是很危险的。
真正能够值得争论的话题其实很少。
真正能够与之争论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6.
你看到了洞外的世界,你多么想别人也能看到、也知道,能够分享你的喜悦,分享你的快乐。不管你多么想,你也无法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塞给他们,只有等某一天他们自己逃出来,别无他法。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成长路径,需要的更多是尊重。
在知识如此开放的互联网时代,只要一个人本身好学,不用你特意告诉他,有一天他也会知道。
“洞穴人”只是个隐喻,并不是说谁就要强过谁僵尸农场,洞外的人就比洞内的人浑圆桩牛。
罗素曾经说过,我不会为信仰去死,因为有可能我的信仰是错的。
而是说,生命如此短促,精力有限御前四宝。要把重点放在寻找志同道合的人,而不是无休止的基于不同价值观的争论当中,那样你连当前的关系都很难维护。
愿我们都能找到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END
推荐阅读:
《一个模型,提升生活质量》
本文参考:
《何帆的北大读书俱乐部》专栏文章:
哈佛大学校长“失业记”
《罗辑思维》第368期:实事求是


聚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