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
小蜜蜂也出来了
梨花、杏花、桃花都开了

段曦“如懿”的“如意经”|对话导演汪俊、制片人黄澜-综艺

段曦“如懿”的“如意经”|对话导演汪俊、制片人黄澜-综艺

段曦《如懿传》在史实与创新间寻求平衡,为清宫题材剧提供了新颖的创作视角。
4年筹备,9个月拍摄,杀青后历经471天的等待,终于上线的古装题材剧《如懿传》可谓命运坎坷。8月20日腾讯视频独播后,从剧情到演员演技再到服化道,该剧在社交平台掀起讨论热潮。
《如懿传》剧情的时间跨度长达60年,周迅饰演的如懿等20余位主要女性角色与霍建华饰演的乾隆之间构成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主创团队在史实与创新间寻求平衡,为清宫题材剧提供了新颖的创作视角。

贴近而非还原历史
《如懿传》制片人黄澜将全剧的风格定位为偏历史正剧,导演汪俊则直言是“戏说正拍”。作者流潋紫笔下的《如懿传》缘起于乾隆继后断发的故事,《清史稿·列传·后妃》中仅有一句话对此事进行描述,“(乾隆)三十年,从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
《如懿传》在内容上沿袭了《甄嬛传》的时间线,但在创作手法上,则跳脱出前作的故事框架,将剧中人物分别对应乾隆时期的各位嫔妃,以真实人物为原型,进行艺术加工和二度创作,谱写了一曲封建王权下帝王婚姻的挽歌。


黄澜表示,如懿的人物原型在历史上留下的无穷遐想空间,正是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也是其吸引自己参与的原因之一。《如懿传》的故事和剧中人物均为历史史料基础上的合理想象,有观众列举了剧中的重要时间节点,如乾隆纳妃的顺序,后宫嫔妃册封甚至产子时间,都极其贴近历史记载。
剧中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则大多基于作者和主创的合理想象。汪俊告诉《综艺报》,历史对后宫嫔妃的记载往往是一笔带过,创作者无法通过深度挖掘进行全景还原,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对某一事件的因果逻辑进行推断。

对此,观众态度呈现两极化。部分观众对创新元素表示认可,认为《如懿传》通过想象补全了剧中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将某些历史事件的逻辑线进行了重新梳理和合理演绎,增加了可看性;反对意见则集中在服化道设计及色调搭配等审美层面。
这种争论也一度影响了《如懿传》的口碑,该剧开播之初,豆瓣评分6.6,随着剧情的推进,剧集的整体水准得到观众认可,创作手法上的争议逐渐减少。截至9月6日,豆瓣评分升至7.3,社交媒体讨论量也随之发酵,同名话题#如懿传#微博阅读量达到42.6亿次,讨论量370.6万次,腾讯视频播放量33.6亿次。


汪俊表示,戏说不妨碍经典,好的历史剧均存在虚构成分。影视剧和纪录片不同,需要有一定的戏剧冲突,同时加入现代人的审美和观点,才能满足观众需求。《如懿传》只是贴近历史,而非还原历史。“《如懿传》的创作标准是大背景尊重历史,以写实手法深入挖掘人性,探讨人性的各种可能。”
“厚重的历史质感”
在汪俊“戏说正拍”的创作理念下,全剧整体艺术风格选择了“新古典主义”,即贴近清宫历史史实,融入符合现代观众审美观的创新元素。尊重历史,但不拘泥于历史,以史为镜,用当代人的价值观去看待古代,是全剧的艺术创作观。

作为清宫题材剧,《如懿传》的主要剧情发生地均为紫禁城内各嫔妃和皇帝的居所,全剧3000余场戏中约2000场发生在室内,因此制景就成为作品的重头戏。通过对故宫实景的参观以及史料分析,《如懿传》在美术方向上选择了将50%的汉家文化、30%的西洋风格及20%的满清时期民族元素相融合,尽量贴近乾隆时代的景观风貌,突出乾隆盛世。大场景上大刀阔斧,局部场景则在精度和色彩配比上下工夫。

美术指导韩忠透露,《如懿传》的美术工作持续了14个月,主要宫殿场景就搭建了至少12个。全剧场景并非完全复原历史,而是加入了拍摄需求和设计团队的思考。剧中乾隆的书房三希堂,故宫实景仅有3平米,完全无法满足拍摄需求。经过历史考证归纳后,美术团队对书房进行了中西结合的设计,实际面积比原型要大,以容纳足够的拍摄团队。“剧中所有主要宫殿置景均比故宫真实场景大一倍左右。”

嫔妃的宫殿则融入了与人物相关的设计巧思。如懿后期居住的翊坤宫在设计之初就确定了淡雅的基调,陈设瓷器均为五大名窑的淡雅器型,不出现清代粉彩青花。此外,团队并未选择传统的《有凤来仪图》来凸显如懿的身份,而是专门设计了一张模仿郎世宁笔法的白孔雀图作为主要陈设。韩忠表示,此举一方面为烘托如懿淡雅高贵的性格;另一方面,以孔雀一生一夫一妻的特性作为后续剧情的隐喻。


剧中如懿的服饰搭配均由特约造型设计张叔平负责,其他主要角色的服饰搭配则由服装设计陈同勋承担。黄澜认为,由张叔平团队专门负责如懿的造型,有助于突出角色在剧中的重要地位。对于是否担心不同团队的设计理念可能会出现审美不兼容的情况,黄澜表示,从成片效果来看,并未出现任何违和感。
陈同勋表示,《如懿传》承载了自己很多设计上的“野心”。60年乾隆盛世,87集的剧集体量中,陈同勋希望为观众展现自清军入关至清朝灭亡的300年间,清代皇室从游牧民族逐渐城市化的服饰演进。“某些服饰保留了清军入关时的风格,剧中小一辈的格格、阿哥服饰则接近清朝末期的审美。”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陈同勋团队为剧中主要角色设计、制作了共计4000—5000套服饰,乾隆的服饰虽少于如懿,数量也在120套以上。海兰、琅嬅等主要嫔妃角色的服装数量也有数十套。

陈同勋透露,剧中人物的着装在清代传统服饰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风格更为鲜明,配色上尽量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观,服饰款式和着装习惯上则尽量贴近史实。
黄澜表示,正是主创团队对作品美术风格的重视和投入,作品最终才能呈现出厚重的历史质感。
对话导演汪俊:打磨后宫浮世绘 开拓商业戏新品种

文/祝媛莉 冯刚
《综艺报》:前作《甄嬛传》是否给你造成压力?
汪俊:虽不担心对比,但与《甄嬛传》的比较确实是挑战之一。《如懿传》整体基调偏文艺,没有甄嬛开挂式的酣畅淋漓,剧情节奏相对较慢,没有太多宫斗内容。内容和风格上的差别还是挺大的。
《综艺报》:《如懿传》如何呈现不同的女性角色特征?

汪俊:全剧主要女性角色大概有20个,她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也天然构成了剧中的人物关系。有观众认为《如懿传》的节奏慢,但我觉得慢有慢的好处。慢节奏的语言、场景,能够尽可能帮助剧中人物展现出自己的独特个性,让观众记住数量众多,但形象和性格绝不重复的女性角色。
《综艺报》:有观众反映前两集节奏稍慢,第三集才进入正题,且前两集的演员造型和状态不理想,创作时为什么不直奔主题?保留前两集的原因是什么?
汪俊:这部剧写如懿和乾隆的情感历程从青梅竹马逐渐过渡到后面的惨烈。我们希望有一个前史交代背景,有的观众觉得这些铺垫慢一些。如果用闪回的方式叙事,只能做情节上的弥补,很难有情绪上的代入。
关于演员,我们当时也考虑过用年轻演员。历史上,从弘历大婚到乾隆登基只有6年时间,间隔很短,很难找长得那么像的年轻人来演,其实也没几场戏就过渡了。还有一个重要问题,这部剧打磨时间很长,拍前两集的时候,演员经历了将近9个月的拍摄,其间周迅一共才休息三四天,她那时候状态不好。我也没拍过这么长的戏,熬得精疲力尽,当时也没想到这些因素。我也蛮心疼演员们,最后再拍年轻有朝气的戏,确实安排上有一些失误。
《综艺报》:这部剧不像一般后宫剧冲突强烈,而是娓娓道来,你为什么偏爱这种风格?

汪俊:冲突从前几集就有了,到阿箬陷害如懿,冲突就很强烈了,后面还有很多有张力的事件。前面之所以稍微平淡一些,我想营造一个真实的后宫生活氛围。我看到一个网友的总结特别好:“《如懿传》后宫太有味道了,炭火旁的栗子在烤着,噼里啪啦炭火声、梆子声、钟声、喜鹊、乌鸦,所有这一切都把后宫的日常氛围营造得非常真实。”正是这些铺垫,观众看到后面会更有代入感,介入的情感会更多。因为观众相信生活在后宫的这群人很鲜活,有点后宫浮世绘的感觉,他们的喜怒哀乐更加勾住你的心。从我个人趣味和整个制作团队的趣味来讲,这样做是必须的。
《综艺报》:现在观众口味变化特别快,可能大导演、大明星、大IP都不管用了,有的“爽剧”反而受到大家欢迎。你是否会去考虑观众的喜好,追求趋势流行?
汪俊:如果作品越来越浅薄化叫流行,那我宁可不跟这个流行,宁可坚守自己的操守,坚守自己的美学观和三观认同的价值观。我认为,恰恰是如懿的形象立起来了,大家接受了,这是最大的创新和流行。如懿的价值观和命运走向跟其他剧中的女主角不一样,主题很深刻。
《综艺报》:你觉得《如懿传》在整个清宫戏创作中占什么位置?和其他同类题材剧的最大差异是什么?
汪俊:达到一个什么位置,这个我们说了不算。我只希望大家提起《如懿传》,都能记住这是一部良心剧,我们是很用心在做。从制作、拍摄等方面都让它在一个水平之上。
至于和其他宫廷剧的区别,在于这部剧的女主角人设不一样。传统意义上的宫廷剧,尤其以嫔妃日常生活为主的后宫戏,大部分女主角从逆境一路升级打怪,逆袭成功,最后站在了胜利者的顶峰,一般都是这样的套路。《如懿传》恰恰相反,如懿赢得了皇后的地位,也曾经赢得皇帝的心,最后她失败了,跟皇帝的情感分崩离析,实际上她是个loser。但我觉得如懿更了不起,她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逆袭,这个可能更高级,或者更文学,美学含量更高。如果这戏成功,会给后宫剧提供一个比较好的范本,这个探索非常珍贵。我们开创了不一样的后宫戏,商业戏模式有一个新品种出来,意义蛮大的。
推荐阅读
2018年A股影视传媒公司的6个关键词丨财报季背后的事与势
国产游戏出海,还须打好“定制牌”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更多资讯请登录手机版“综艺+”m.zongyijia.net

聚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