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
小蜜蜂也出来了
梨花、杏花、桃花都开了

段曦“媒体的迁徙”:第二届合川钓鱼城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开辟媒介与社会的实验场-艺术中国ArtChina

段曦“媒体的迁徙”:第二届合川钓鱼城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开辟媒介与社会的实验场-艺术中国ArtChina

段曦
开幕现场(图片来源:展览主办方)
2018年12月28日,“媒体的迁徙——第二届中国·合川钓鱼城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在重庆合川花滩市政北公园开幕。本次艺术节由中共重庆市合川区委、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主办,以“媒体的迁徙”为主题,由李章旭(韩国)和张小涛(中国)担任策展人,邀请了23位国际国内艺术家参加艺术节主题展。艺术节设置了高校展映单元和儿童绘画单元和公共艺术单元,以探讨未来的展示空间,反思当下全球化时代的媒介意义,关注在迅猛发展的高科技环境中个体的生活经验。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宏致辞

艺术家代表萨沙·波勒致辞

中共合川区委宣传部部长卢波宣布艺术节开幕(图片来源:展览主办方)

策展人李章旭致辞(图片来源:展览主办方)

艺术节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张小涛致辞(图片来源:展览主办方)

儿童代表发言
特别是在新科技层出不穷的当代,媒体一方面加速了全球化和信息的流动,并且在信息的流动中,又成为人口流动和社会样貌变革的重要推动力。媒体已经成为当下的信息、资本和技术的漩涡中心。媒体早已经不限于作为传播的手段,其产品载体,如电子商务、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已经逐渐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塑造者,甚至是个体思维方式的一部分。而以移民、世界信息格局和经济格局为表征的变动性,使得流动与迁徙成为当下时代的真实写照。

展览现场

孩子们观看作品
本届艺术节主要关注以下四个议题:1.新技术的革命将会带来什么?2.媒体与当代现场的关系美学 3.新媒体艺术节的在地实践项目4. 媒体艺术如何重塑城市公共空间?

展览现场
本届艺术节将转移至合川花滩市政北公园举办,相比上一届的重棉四厂的老工业建筑,本届展览的空间场域更为灵活自由,充满流动性,主展区采用6个集装箱作为展场,策展人李章旭说:“本次展览通过表现我们生活在无数可暴露的媒体之中这一现象反映来当下的社会现实。展览在一个象征着时代急速变化的集装箱里,与新媒体艺术融合在一起,利用“集装箱”的这种独立、封闭、实验性空间给观众提供参与、和谐、沟通的场所,强化公园作为公共空间的基本职能。”在他看来,展览并不只展示艺术作品,而是探寻空间组合的可能性,让观众体验艺术的“空间角色”另外,集装箱与公园景观的互动,也为当地人与环境的关系增添了活力。

展览现场
主题展与公共艺术——亚洲的相似性
第一届艺术节的主题为“重返”意在回顾历史,而本届主题展则以“迁徙”切近当下,关注当今宏观的时代和微观生活的共通之处。参加此次主题展的国际艺术家多来自亚洲地区,或有浓厚的亚洲背景。策展人李章旭负责遴选国际艺术家的作品,据他介绍,在本次艺术节之前,韩国举办了一个名为“移动的亚洲”的展览,他在这个展览中认识了许多外国艺术家,并且他们的作品都以“移动”相关,正契合本届展览 “迁徙”的主题。并且,结合中国社会40年来的巨大变迁,和展览场地的开放性——公园作为公共景观,本身就是多变的——作品能巧妙地与这些语境产生微妙的关系。

高铭《混沌庆典》影像装置 尺寸可变 2018年

《混沌庆典》局部
高铭的作品《混沌庆典》将中国人所熟知并广泛使用的社交媒体符号用多块屏幕密集地展示出来,而我们所使用的这种图像被不断地组合,拆解和叠加,原本的意义早已被曲解和掩盖。“浙江温州皮革厂”广告被无限循环地播放,动画,漫画形象跟随乐曲的节奏切换,营造出一种嘈杂,滑稽又空虚的迷幻状态。艺术家把这些填满人们日常的东西对象化,让观众停下来,在夸张的嘈杂中进行反思,这些令我们沉迷其中,甚至改变我们沟通和思维方式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张新军《树林睡袋树林》睡袋 尺寸可变 2014-2015年
建筑似乎也正在成为迁徙的媒介。张新军让织物以三角形相拼接,各个交汇点引出一条绳子,在树林中,只需选取特定的绳子和角度在树干之间加以固定,睡袋的形状便可以任意搭建,还可迅速地转移。作品揭示了一个事实,即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不变的,固定的物品难以满足生活需求,事物迭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已经很难有什么东西可以长久留存了。但艺术家依然给出了一个浪漫而又乐观的方式让我们去面对这个事实,无论是布料还是树木,还是背后的田野,这些都给人心以安慰。

韩娅娟《失眠者之家》VR 尺寸可变 2018年
韩娅娟的作品《失眠者之家》设置了五个不同的空间,失眠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最普遍的现象之一,艺术家为他们建立了一个居所,她称之为 “记忆之宫”。她在这里探讨的是关于人的记忆方式的问题,在每个空间中,失眠者有其记忆的旅途,沿途中有相应的提示信息,借此来通向一种记忆。其中有一个空间是一所大教堂,里面存满了世界各地的影像资料,因为这里通向的是人类的文明史。但观众所看到的都是被电子化的记忆,所以艺术家认为,每一个人的手机就是记忆之宫,是未来考古的重要数据源。

金昌谦《盘子里的水影》影像装置 尺寸可变 2015-2016年
韩国艺术家金昌谦一直致力于再现问题的研究,在作品《盘子里的水影》中,观众既能看见水的图像,又能看见水盆,它们之间搭配得天衣无缝,就好像是真的水在盆里颤动,实际上谁的幻觉只是映像造成的。当视觉的要求被满足之后,映像背后的实体还是不是重要呢?艺术家在此要凸显实体背后精神指向的重要性,它超乎视觉。正如一件雕塑作品除了展示给观众形象,它还以实存的方式昭示着艺术家在制作中的艰辛与情感。

古斯塔夫·赫尔伯格《Tracing Korea》影像装置50 x 400 x 25 cm,材质:3通道视频,3 x 40'显示器,时长12分钟,2017年

古斯塔夫·赫尔伯格《Tracing Korea》影像装置 (局部)
瑞典艺术家古斯塔夫·赫尔伯格在韩国担任教职,他以作品《tracing korea》来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在的土地。影像以鸟瞰的方式缓慢展现给韩国任意某地区的一草一木,三块屏幕中的图像被依次递进放大,当经过一些点,如石头,房屋,甚至是动物,视频会将它标记出来,并加以解释,但仍然有许多东西无法被辨认,它们几乎没有国别意义上的概念,无法被归类和定义。他的作品常常思考哲学层面的问题:当我们越微观地探查一个个体的特殊性时,却发现它与那个悬置于其上的共性渐行渐远。

周文斗《滑板系列NO.3》30块滑板 150×150×150cm 2012年

张小涛《三千世界·蜉蝣》影像装置 2018年

邵译农 《如如之心》 装置 尺寸可变 2013年

RYU Biho《 kkwaeng geulang kkwaeng kkwageng kkaeng》 多通道视频 尺寸可变 2018年

解丁泉 《空影》 装置 尺寸可变 2018年
在地艺术创作:艺术介入社会
艺术教育是艺术介入社会最为直接的方式。本次艺术节延续了第一届儿童绘画的理念,把艺术支教延续了下来。展览的展示方式极为特殊: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和笑脸被印在他们的小板凳上,依次吊装在钢管搭建的框架空间中。孩子们以“未来的世界会怎样?”为主题各自创作了自己的作品,那里可以充满发达的高科技形态,也可以回归田园和自然,每一幅的想法都彼此不同,这不仅让艺术作为中介展现孩子们作为个体的独立想象,也是大众借助艺术对社会景观的一种主动建构。

儿童绘画的展示空间

孩子们的肖像及其绘画作品

孩子们的肖像及其绘画作品
早在20世纪30-40年代,在合川就已经有乡村建设和艺术教育普及的先行者。陶行知著名的“育才学校”就设在合川的草街,在资金极有限的情况下,他聘请当时著名的音乐家,画家诗人为当地的乡村孩子们传授艺术。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生于合川,曾在重庆北碚建立了公共图书馆,公园和兼善中学。策展人张小涛认为:“他们对待艺术的态度,甚至可以比作博伊斯倡导的‘社会雕塑’理念”。

观众观看作品
此外,在地艺术创作还将展示清代合川著名的民间艺人黎光修生平及他和弟子塑造的云南筇竹寺《五百罗汉》,探讨在回顾历史的迁徙中,媒体如何和一个城市的文脉发生关联。

展览的公共艺术作品(图片来源:展览主办方)

展览的公共艺术作品,展现合川的古迹与历史文脉(图片来源:展览主办方)
论坛:新媒体艺术的历史与当下
在开幕当天举办的第一场论坛中,韩国参展艺术家金昌谦简要梳理了韩国自白南准以来的新媒体艺术发展脉络。这些艺术家有的用影像制作纹身,抑或用光影来展现叙事;有的通过复杂的编程,控制机械臂表演戏剧和绘画。他们对多种技术的驾驭,对高科技和新技术的敏感,以及从观念到媒介再到呈现的紧密关系,在亚洲和世界都独树一帜。

韩国艺术家金昌谦介绍作品
瑞典艺术家古斯塔夫·赫尔伯格介绍了自己的创作理念,他认为,新媒体艺术的公共性要求作者要十分注意作品的受众,而不是以艺术的高傲和生僻自居,以期望公众主动靠近。相反,作品要紧扣它的展示环境,这就像和一个看不见的人在下棋 “我很享受这种乐趣”他说。张小涛评议说,他的作品很有哲学的思考,新媒体艺术的陷阱就在于它常常是人迷惑在媒介中,而逐渐忘记了所表达的观念,二者要转换自如。

瑞典艺术家古斯塔夫·赫尔伯格介绍作品
在下午的对谈环节中,三位嘉宾分享了自己对于媒介这一概念的看法。来自韩国的首尔中央大学摄影系主任李龙焕介绍说,学校在首尔这样高科技密集的地区中,自然而然就把学生与世界最先进的技术结合起来,他本人也是三星公司的研究人员。《画刊》杂志主编孟尧提到,报刊等纸媒在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时,选择用走向深度的方式以慢来回应快,那么艺术家能否也以慢回应生活的快节奏呢?它有没有能力来应对生活中的反馈?参展艺术家韩亚娟则指出,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迁徙,是当下新媒体艺术发展的趋势之一,VR技术再造了一个平行的虚拟现实,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穿戴设备与身体的更加契合,二者之间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

对谈现场
来自香港的艺术家Silas fong介绍了自己关于时间的新媒体创作,他用影像记录变动和静止的影子,完成了对时间的揭示和遮蔽,探讨不同地域对时间长度的定义;胡加艺的作品《冰刀》在建筑工地中用两层玻璃搭建了一个小滑冰场,玻璃比冰更滑,她在艰难的平衡中最终明白,自己不是与环境对抗,而是在与自己的力量做斗争;萨沙·波勒收集世界各地的装饰性图案,集合于自己的作品中,而艺术家Alberto Gerosa以“打鸡血”的现象为切入点,展开人类学的研究,在作品中展现了一种集体意志。

艺术家Silas fong在论坛中介绍作品
策展人张小涛以合川、乌镇和隆里等地的艺术节为例,谈及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作用。当下的时代,媒介重塑了社会,艺术能以一种软性的方式去改变社会,他把这种现象定义为“思想的渗透”。一个具有责任感的当代艺术家应当走出工作室,在优秀的艺术家那里,艺术语言和社会的部分应相互平衡。与欧洲的现场不同,在中国的乡村,历史和乡愁交织着,用艺术激活乡村的文脉并它重生,这就是媒介的使命。每一个艺术节都应当解决其当地的问题,从而体现其“在地性”。因而“走向社会”不应是一句口号,艺术家应像细胞一样在社会中饱含情感地工作,让艺术在其间生长。

策展人张小涛在论坛中做展示
纵观整个展览,作品和它独特的展陈方式一起,构建了一个每天不断在发生变化的实验室。策展人张小涛说:“媒介是身体的延伸,是思想的延伸。在艺术家那里,一手是媒介,一手是社会,我们必须思考二者怎样融合。艺术改变“人”这一社会细胞,媒介能改变信息,使时代重新编码”。不仅艺术教育直接影响下一代,同时当地居民面对全新的艺术形式时,也会重新思考他们当下所处的环境。尽管每一届艺术节的举办都十分不易,从中日韩近年来的在地艺术实践案例,他说: “在亚洲,媒体和社会是交融在一起的,这是亚洲的共通现象,对于我们来说,实验室就是社会,社会就是实验室”。
据悉,第二届合川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展期为期一个月,将持续至2019年1月28日。
欢迎点击艺术中国小程序,浏览更多新闻资讯。

聚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