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
小蜜蜂也出来了
梨花、杏花、桃花都开了

小圆机【脱贫攻坚群英谱】扶贫路上的90后张磊:我爱农村泥土的芳香-微万山

【脱贫攻坚群英谱】扶贫路上的90后张磊:我爱农村泥土的芳香-微万山


微万山投稿邮箱:wanshanwang0@126.com

天刚亮,在白屋场村的香柚苗圃地里,有一个年轻人已早早地到来,俯下身子,正在查看苗圃的长势,了解情况……
这个年轻人就是张磊,90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万山区卫监局临聘工作人员。2016年1月他向万山区卫生监督局领导主动请缨,递上《申请书》,要求去万山区黄道乡白屋场村“扶贫”。
“小张,驻村帮扶工作必须要单位在编在岗的正式工作人员。”卫监局领导带着凝望的眼神说道。
“我是党员,也是单位的一份子,我想趁年轻挑战自己,去农村锻炼锻炼,请领导批准。”张磊的决意让领导很赏识,“作为一个单位的临聘人员,我们非常敬佩你的担当。”
“去吧,小伙子!我们是你坚强的后盾,有什么需求尽管向单位提出来,我们一定支持你。”张磊带着满满的信心开始了他的“扶贫”工作。
可来到了白屋场村,原本有着充分心理准备的张磊也一时间被农村工作打了个措手不及。
“说实话,来之前也想象了许多农村工作的场景,但真正到了农村,确实跟想的不一样,压力骤然大了。”缺乏基层工作经验,林正宏给了张磊压力。
白屋场村地处黄道乡南部,全村总面积11.1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组,属一类贫困村,全村共379户1691人,其中贫困户100户344人。全村一千多口人仅有耕地848.3亩,基础设施较差、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文化偏低、无集体收入等诸多实际困难摆在了张磊的面前。
对于张磊来说,从城里到农村,自己的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工作任务都发生了变化。
如何才能尽快接上“地气”,搞好扶贫工作孤岛余生?只有不做“过山鸟”,甘当“花喜鹊”,张磊坚持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端起粗瓷碗吃吃农家饭,坐在板凳上聊聊农家事,挽起袖子来干干农家活……近900个日夜的扶贫工作,进家入户,摸清贫困户底子,积极参与村级事务,拿出绣花的功夫,为精准扶贫打下坚实的基础。
“别看他是90年的人,那可是扶贫攻坚的主力军,修路、架桥、通自来水、电网改造,改变村里的农业产业结构,都离不了他。”白屋场村党支部书记姚茂春说道。

现在,张磊站在村里地头,随口就能说出这是谁家的地,去年种了什么,今年种什么;村集体经济香柚有多少亩,水产养殖有多少尾;危房改造多少户……
“全村379户,严格按照‘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的步骤,最终将我村贫困户定为100户,其中56户是缺资金,14户是因病,11户是缺劳动力,9户是因残,6户是因学,2户是缺技术,还有2户是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说起村里贫困户的情况,张磊如数家珍。
摸清了底子潘怡行,找准产业帮扶的脱贫路径是关键。
自2016年1月份到村开展工作以来,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推贫困户脱贫。张磊和黄道乡扶贫办、包村领导、村“两委”干部一起,召开群众大会,集思广益艾曼纽贝阿,最终在该村确定了香柚种植产业。
在了解白屋场村的实际情况后,张磊与村支两委一道血色使命攻略,以扶贫对象为主,探索出了“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贫困农户+基地”的模式,希望借助党支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合作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白屋场村全面脱贫。
为了解决香柚种植土地的问题,他来回在村里奔波,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最终,在他的努力下,该村流转了400亩土地用于丹香柚种植。
目前,该村香柚苗圃处于管护阶段,14万株苗已被订购,年可实现纯利润100万元,其中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6万元,贫困户将分成48万元,管理者分成16万元,人均增收1200元。
农村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必须实行规模化经营。
在张磊的协助下,该村成立了“丹香柚育苗基地专业合作社”,专门发展香柚品牌产业。
经过他的宣传动员夏树唯,该村贫困户以流转土地、基地打工、股权定期分红等多种方式,获得工资性、经营性、投资性等多种收入,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这小伙子有能力,有想法,是个干实事的娃。在他的帮助下,我也能在合作社打工挣钱养家了!”正在护理香柚苗的李桂花说道。
2016年以来,白屋场村脱贫84户271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24%,已从贫困村中出列,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以上。
扶贫,更要扶智。同样,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才是长久之计。
在扭转群众思想观念后,张磊针对村民欠缺技术的现状,与村支两委积极组织专业培训会,建立农技服务精准到户机制官路青云,强化群众造血功能,增强老百姓自我发展能力,为他们插上致富的翅膀。
“我和村支两委多次到湖南邀请香柚种植专业技术人员来村里对老百姓进行培训,并聘请农技专家开展相关知识专题讲座,让老百姓学到真正的技术,自力更生。”张磊说道。
“在这里既挣了工钱,又学了技术,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现在真算得上安居乐了。”正在苗圃地里干活的贫困户老刘笑着说道。
自该村开展香柚种植以来,张磊邀请农技人员在基地组织现场培训20次,累计培训人数达300余人次,免费发放实用技术资料100余册,大大提高了香柚的种植技术,增加了种植效益,推动了“扶贫柚”变“致富果”产业的快速发展,让“荒土地”成了“花果园”。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脆皮情书,白屋场村的“扶贫柚”顺利上市,老百姓的口袋越来越“鼓”了。看到这一成果,张磊感觉自己的扶贫工作没白干,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身份了。
“小张,你有知识,又还年轻,为啥不好好复习一下,去考个‘铁饭碗’呢?”村里的老百姓有时常这样问他。但张磊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共产党员是不能当逃兵的,既然当初选择来农村佐藤麻衣,那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为留守儿童送上春节慰问金、大米及油盐等生活用品;组织群众为无房户建房;为想搞种植业的老乡送香柚种植资料;为孤寡老人换上安全电线;更换爆裂水管,动员群众交医保,为五保户送药品俞隽,在农忙季节与老百姓下地同劳动……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张磊。
还记得是2016年“7·4洪灾”的时候,张磊为及时转移村委会对面山上的两户老百姓,正要淌过白屋场河时,由于山洪较大,连人带车被洪水冲到100多米远,还是路过的老百姓把他救了起来小圆机。但他很少提这事。
为了在农村开展好工作,他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建防洪堤、硬化串户路……张磊与群众一起搬材料、拌砂浆,手掌磨破了一次又一次。“别看小张是90后,党龄短,做起事来比老党员还卖命!”村里党员无不佩服。
在驻村的日子里,白天走村头、串寨尾、上田间、下地头,夜晚到群众家里摆龙门阵、讲政策、话发展,两年下来,白屋场村的点点滴滴都被他密密麻麻地记录在厚厚的民情日记本上。
张磊还帮着村“两委”班子抓党建、搞综治,聚力脱贫攻坚等工作,忙的时候三个多月不出村。
“现在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咯。”张磊笑着说。有人曾担心,作为临聘人员的张磊可能熬不住,张磊却说:“白屋场村不脱贫,我就不会走!我还要继续扎根农村,看大家过上好日子。”
张磊来村里两年多时间,解决村里大大小小矛盾纠纷80余起。一次,为了处理一个矛盾纠纷,他连续六个晚上上门走访,反复协调,直到这个事最终解决。
如今,村里的大小矛盾纠纷,他都在村内“消化”,真正做到了“不出村”。
到白屋场村扶贫两年多了,张磊很少回家,像是在这里生了根。
“这里村民文化生活很贫乏,我就借助节庆时间把大家组织起来开展一些拔河、打篮球等之类的文体活动,增强一下村民的凝聚力和活力。”张磊说道。
下一步张磊还想在村里组建一支民间文化队伍,定期开展宣传演出活动尺蠖效应,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宣传乡村新变化,开展感恩教育,不断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有一天,张磊正在为几户村民接水管。“小张,你来我们家过立夏嘛,你刘婶弄了很多鸡蛋”“张娃,我给你送点菜来你住的地方吃”……
回村委会的路上,村民们都热情地向张磊喊道,他总是笑着回答“谢谢,不用了,不麻烦大家……”。
回想起村民的热情,张磊心里总是暖暖的。虽然是一个临聘人员,但村里已经把他当成了货真价实的“扶贫干部”,他不感到孤独,他已从一个陌生的“外来人”,完全融入到了那片温暖的土地。
“自从小张来了后,村里的路也好了,灯也亮了,环境也美了,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真是大家的‘贴心人’。”这样的称赞,乡亲们只要见到张磊就要说。
今天的白屋场村,新修的道路通到各家各户,明亮的路灯照亮了夜,各类帮扶政策落实到户,全村98户贫困户340人脱了贫。
“我现在更有劲了,一定要干到白屋场村整村脱贫才放心,因为我不仅是白屋场村的一分子,这里就是我成长的第二故乡,我爱这里泥土散发的芳香。”张磊深有感情地说。(戴鹏科)

编 审:张文娟
编辑:杨发娣

聚合内容